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作者】 蒙昌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普安社区燕高小学 蒙昌平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对于训练语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差,主要表现是学生说话语病多作文无条理,总之就是表达能力差,而这原因是书背的太少,导致胸中有物,而口中无词,无法表达。因此,指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诗文佳作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背诵指导,可以从三方面进行。
  一、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兴趣的事就会积极主动去做,而且做得轻松有成效。但是背诵的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果一味的安排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害怕背诵。老师经常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博学强记的故事;开展背诵比赛,比谁背得对,比谁背得快;做背诵接龙游戏,一人背上句,一人背下句,一人背上段,一人背下段;或者教师做背诵示范,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背诵兴趣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教师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出榜样,如果每天早晨和学生一起晨读,练习背诵,每堂语文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课文中的佳词美句、优美章节熟练的背诵出来,对学生就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提高了背诵的兴趣,这种枯燥无味的背诵差事就变得其乐无穷了。
  二、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死记硬背的方法当然是要摒弃的。虽然机械式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记,一个字一个字的背诵,是初学背诵的学生所必须经历的。可是这种背诵的效果显然是很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背诵的兴趣。这种“死记硬背”的背诵方法,必然影响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学生经过机械识记一段时间后,教师就及时将学生的机械识记变为意义识记。所谓意义识记就要要指导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的内容,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的意思,掌握了课文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背诵。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先理解后熟知,对课文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多引导,多让学生深入讨论,学生对课文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绘声绘色地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通过这样的反复的情感诵读,不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就能明明白白的读,明明白白地背,一堂课下来,学生就已经大致将课文背诵出来了。
  三、教给学生背诵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不许死记硬背,而是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教给他们怎样对待所听所讲和所阅读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学生有了背诵的兴趣,让学生背诵课文自然不是难事,理解了课文再来背诵,学生自然记得比较牢固。但是不教给学生背诵方法,还是让学生身背负担。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背诵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做到在课堂上完成,防止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对背诵不感到困难,乐于接受交给的背诵任务。学生背诵的种类无非有三种,即:句、段、篇。对于“句”的背诵,可以教给学生抓住关键字,由这个关键字扩展开来,自然而然就背得容易了。对“段”的背诵,就要找出总起句,一般来说课文总有几层意思,每层都有总起句,抓住了总起句,就能引出一串句子来。而句与句之间往往有个领头字,把握了这个字,背诵时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关于“篇”的背诵,一篇课文都是由段组成的,段与段之间,常有过渡句,只要掌握了它背诵时就能迅速由上段接背下一段。学生掌握了背诵方法,不仅背得快,而且背的牢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的背诵效果。
  当然,要学生背诵,教师要平时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背书的习惯,背诵的功夫练得深了,背诵的能力就强了,记忆能力就提高了。学生有了强的背诵能力,不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至受益终生。

  • 【发布时间】2016/8/14 16:24:35
  • 【点击频次】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