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课堂的情境创设

 

【作者】 易 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课堂的情境创设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一小 易 梅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儿童好动贪玩,好奇心强,这成为儿童快乐生活的本质。儿童世界充满童心、童真、童趣,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需要激情,也需要活力。情景教学充满着想象的色彩,瑰丽、神奇,常常能带领孩子走进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空间的学习世界。因此,真正适合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活的学习”,一种能从内心深处唤醒儿童沉睡的想象力和激情的学习。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新课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对情境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下面,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有关资料,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童化故事更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例如,苏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化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比较数的大小”时,可以编个“小松鼠和小兔比聪明”的童化故事。一天,小松鼠和小兔到海边拾贝壳,它们俩都拾到了满满的一筐,哪个小动物拾的贝壳多呢?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找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在比聪明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评判参与、帮助参与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的自然语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数学问题。”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时,课件出现一个服装店的动态情景视频,视频中人们正在买衣服,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景中直观感知了大名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整节课学生都保持愉悦的心情,直观的知识呈现和灵活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好,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动手尝试过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发现知识的用处,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去用知识。
  三、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例如,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同时,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很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如(下转第55页)(上接第56页)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谁能来说一说9加几的进位加法算式“9+2=11、9+3=12、9+4=13......9+9=18”把这些算式板书出来,接着教学“11-9=?”,学生很自然就能说出得数,再让学生说出算理,由此推出“想加算减”的算法。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实践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教学中,办个“小小商店”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商品。要求学生把自己用过的玩具、文具、书籍或简单生活用品拿出来,并标出相关物品的价钱,布置“小小商店”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提醒他们把准备好的商品分类摆好,以方便同学购物。开展购物活动时所使用的人民币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学具。教师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意愿确定是进行真实的交易,还是进行模拟的交易。购物活动中,一要教育学生遵守秩序;二要通过适当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交流方式,并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活动后的交流,既要让“顾客”说说购物的经过和体会,也要让“营业员”说说卖东西的经过和体会,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购物的过程,以达到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的目的。这种实践活动的情境引导使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与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还可以利用悬念、实验操作、设立疑点、猜测、验证等等创设问题情境,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已有很多现成的素材。例如:一年级教材的小猫钓鱼、花坛里有多少棵花、认识公交车线路、森林运动会、动物到大象家作客、白雪公主、为妈妈折千纸鹤、收集废电池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进行有感情的口述,有的可以放大成挂图,有的可以再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身临其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怎样,根据需要,只要合适就行。只有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问题情境。

  • 【发布时间】2016/9/6 16:58:12
  • 【点击频次】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