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课改教学中,小学生的几大学习习惯养成

 

【作者】 花金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改教学中,小学生的几大学习习惯养成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江西街乡中心校 花金香


  【摘 要】 课改环境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相反,学生的习惯没有养成或养成一些坏习惯,则成了课改的绊脚石,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不容置疑的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课改;语文教学;小学生;习惯养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教育专家陈鹤琴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著名的作家巴金也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些都说明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而在小学阶段则是养成和巩固的最佳时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堂上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一、课改环境下,学生不好习惯的突出表现
  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不良习惯和良好习惯的缺乏,在语文课堂上也日益突出,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学习目标或学习动机不明确。对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父母老师的压力下机械、被动的应付学习;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发呆,多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精神不振,厌倦做作业;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是排斥的心态。学习只是为迎合家长或老师的某些要求或某些短期利益,没有确立稳定的、自觉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的意识。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依赖心理严重,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部分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习惯于依赖老师和独立能力强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学习方法欠佳。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自始至终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旦不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就容易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教室后排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有部分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看电视或玩。做完作业主动检查的学生不多。很多学生不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工具书,即便使用也只限于抄写现成答案,而且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也主要依赖工具书,缺乏积极思考的主动性。
  3、没有计划意识和总结的习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让他们往往是跟在老师后面走,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能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即使学校的课程表放在那里,也经常忘记第二天应该如何准备学习。学习上漫无目的,没有计划,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在家学习时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学习兴趣转移较快,全凭个人情绪对待学习,一旦遇到某种学习障碍,就会半途而废。另外,由于年龄的局限,在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不良习惯会反复出现。
  4、书写习惯比较差。首先是书写姿势习惯不好,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的学生很少,主要表现出的姿势为头埋得过低、写作业时书本歪斜、握笔过紧、笔尖与纸面过于垂直等。字迹不够端正,涂改随意,大量使用涂改液(纸),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在作业本背面乱涂乱画。用笔过于随意,同一本作业本会用到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其次是没有练字的耐心和习惯,练字本也只是当成应付老师的作业,马虎完成,不管工整,规范,更不谈笔画的走向等等。
  5、阅读习惯缺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没有找到乐趣,感受不到收获和成就感。课外时间大部分被电脑、手机、电视等占据;即便阅读也没有勾画、记笔记,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等习惯。当然,老师也缺乏或忽视了对学生正确阅读的引导、培养,更少给学生提供阅读认可、体现阅读价值的活动,如读书汇报会、好词好句朗读汇报等等。
  二、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需要督促培养的几大重要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多方合作,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改教学中,应该对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促成。针对目前学生的不良习惯,语文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更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正确引导、长期督促和强调这样一些好习惯。
  1、阅读习惯要培养督促。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激发兴趣的阅读,要教会学生的阅读方法:比如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默读、朗读、背诵的方法技巧;“没有纸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笔在手,让读书记笔记成习惯。这些都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要尽量形成阅读就有收获的意识。
  2、书写习惯、背诵习惯要强化。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书写习惯人生必备习惯之一。要能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和写出一手好字,有赖于老师的强化指导。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都是识记性为主的,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习惯的培养是最好的机会,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是要养成背诵习惯,则离不开老师每天或者长期的对学生背诵习惯的督促,不在于背诵量的多少,而在于习惯的强化养成。我们还可以要求规定时间内的记忆量,因为这还有注意的习惯。 
  3、思考质疑的习惯要培养。普列汉诺夫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思考是人学习书本和自身体验的主要形式。只有经过思考的东西,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问展示的机会,同时要尽量给予认可,才能将思考质疑的习惯长久保持。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老师要鼓励,对于不爱提问质疑的学生,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
  4、定计划、做总结的习惯要养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后进生的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别人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定计划的习惯。有了计划,学习就有了方向,学习进度就有了比较,学习也就可以自我督促。有了计划,还要对计划和自己的学习有总结,有反思。教会学生开始根据自己实际,通过一天、一周、一月、一期的学习都应该有自己的阶段性总结;通过考试和讲评不断也要教会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俗语说的“吃亏长智慧”“经验促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定出好的学习计划和做出良好的总结是不容易的,也不现实,需要的是老师的长期引导和养成,是为初高中学习和众生学习打基础,做准备。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时机,但也是孩子对梦想对学习认识比较盲目的时期,因此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语文学科的生活化、德育化,情感化、全面化等特点注定了小学语文老师和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点。

  • 【发布时间】2016/9/6 17:05:20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