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合作学习

 

【作者】 邓安俊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合作学习


四川武胜县烈面镇小学 邓安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老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
  【关键词】 小组组合;成员分工;合作规则;教师参与;培养技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之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老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小组合理组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组。一种方法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在理解、操作、分析、概括等各方面素质均衡的分为一组,这样组内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比较均衡,利于交流,能够更好的协作。另一种是提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混编在一起,学困生能从中受益。但也有缺点,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便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对于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分组时,如果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出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第三种,是自由组合,即自愿组成小组,其实质也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可见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不仅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兴趣昂然的学习,还要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去努力探究、交流,获得知识的能量。
  二、成员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今年我教的是五年级数学,我将班上的32位同学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我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我们班是一个月),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基本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要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们班的小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教学“4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l=4”时我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我旁观了一个小组是这样进行的。
  组长:“为什么3+l会等于4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那么A(没说话那个同学),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是不是因为3和1可以组成4,所以3+l等于4呀!”
  “对呀!老师上节课讲3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呀!”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同学说:“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l=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同学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我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我觉得这样很值,课堂是属于所有的孩子的,我们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四、教师参与合作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呀,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五、培养合作技能
  重要的合作技能应包括:相互认可接纳,相互信任支持。如尊重理解同伴,有兴趣有耐心的倾听,与人为善;能有效地进行交流,能独立思考,理解陈述,解释自己的观点,概括理解他人的意思并从中有所收获;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能自我反思,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发讨论或有技巧地终止说话;善于协调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这些技能很难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它需要精心地培养。例如,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哪些合作技能,目标要明确,并让学生磨合,逐渐形成,。当然,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不断的量变会引起一定的质变。只有养成合作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 【发布时间】2016/9/6 17:07:14
  • 【点击频次】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