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英语课堂

 

【作者】 吴桂郧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英语课堂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吴桂郧


  【摘 要】 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考试结果,忽视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知识学习和生活的脱节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使英语教学贴近生活,搭起了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我们共同创设富有“生活味”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中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书声琅琅、秩序井然”的喜人景象,但这些表象却掩盖不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的消磨。通常教师都非常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根据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很少关注这些英语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使英语教学贴近生活,搭起了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了生活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创设富有“生活味”的英语课堂呢?
  一、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 
  由于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不能都囊括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创造性得进行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合理调整教材上的教学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补充;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删除教材上的某些步骤。 
  (一)依据学生需要,补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生活经验中补充一些让学生们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学生们容易接受的实用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准备教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Section B,围绕话题“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时,准备除了课本介绍的各国文化差异外,我从语言功能出发就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补充西方礼节上的常识,如中国人见面常问候“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英美人听到这一问候,会迷惑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我没钱吃饭吗?如果问“Eating lunch?”英美人会觉得你头脑有病,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如果问“Where are you going?”英美人可能会恼怒:“关你什么事?我爱去哪儿就去哪儿!”。通过补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让同学们更多了解西方人的一些生活习惯,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供有力的保证。在本单元的最后课时里,笔者还补充了让学生就中西方的礼仪进行一场英语“辩论赛”。通过此项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了本单元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依据生活实际,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前学习某个单元,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备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4 SectionA Period2时,考虑到2d,3b与Activity4的联系性,同时结合学生们生活实际,将它们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起,最后自然的过渡到3a的阅读,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很好地运用并巩固了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from home to school?等句型,从而使3a Reading部分变得浅显易解,学生们能当堂复述,收到较高的课堂效益。又例如:在笔者教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时,学校进行了一次秋游。按照教学计划,本应教授Unit5的,为了”趁热打铁”,将Unit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的单元内容提前先授。学生们讨论着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兴高采烈,从而很好地掌握并应用了本单元内容。
  二、运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让生活融入课堂。
  我们所采用的最一般的教学方法是词句模仿、范型操练、规则类推、话语实践。以这样机械性的操练模仿来完成一堂课的内容,虽然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得到调动。教师要善于找准教材与生活的共通点,把自己的教学意图隐藏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兴趣。这样,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愉快的学习中。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将他们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真正的联系起来。
  (一)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我们应该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让生活融入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实际而有效。例如新目标八年级下册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教学时,我先抛出问题:
  How will your life be different in ten years?
  问题的提出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他们都在想象着自己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 步步深入:
  1. Will you be at this school in ten years? 
  2. Will you live in the same house in ten years?
  3. Will you have robots in your home?
  4. How will be your robots?
  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课堂气氛随之活跃了。
  (二)课堂语言生活化。
  现在的学生,可塑性强,好奇心强,对新鲜名词、幽默语言接受能力强。对于课堂上的死板的说教性语言不仅反感,而且效果极差。将生活语言、幽默语言、电视广告词,流行歌词等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对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例句生活化。
  我们每节英语课都会呈现新的单词和句型,如果单调的生硬的照搬资料里面的例句翻译,练习,这就难免脱离实际,学生会觉得学习这些新词新句子其实没有什么作用,只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这就失去语言学习的生活性和交际性。

  • 【发布时间】2016/9/6 17:09:31
  • 【点击频次】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