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春红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研究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万秀小学 李春红


  课题主持人:李春红
  课题成员:朱莉清、梁楚棋、王萍、周祖海、梁燕梅
  课题立项研究时间:(2014年8月——2016年8月)为期二年时间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状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本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尚未发现国内外与本课题的同类研究详细资料,中国传统教学有两大弊端必须要加以解决。一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二是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下。这样的教学现状既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珠发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本课题的提出和实践研究,对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追求目标,也是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学者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荐了生活的教育理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理念是教育必须在人的生活之中,不断重建人的生活,从而,教育过程就是引导儿童的生活不断合理重建的过程,实施一种生活的教育。
  三、理论基础和研究原则
  1、以生活世界中生活的教育理论、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创新教育相关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国家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出发,针对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和学校的实际问题,开展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研究的探索,满足学生实际发展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原则:(1)整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实用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终身教育的发展。(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3)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目标学生的愿望。(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树立新的语文课程内容观。打通课内课外,走向现实生活。
  四、研究目标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针,落实教育方针为依据,推动教育教学为宗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觉悟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以全新的设计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性。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的形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初步认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交际实践、语文操作实践、语文活动课实践和语文社会实践等。
  1、语言交际实践。(1)课前练说(2)专题讨论(3)主题演讲(4)问题辩论(5)采访活动(6)争当小广播员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
  2、语文操作实践。(1)黑板报(2)童心壁(3)手抄报(4)操作与习作(5)班报、语文学习报、语文知识报、语文乐园等方面进行研究。
  3、语文社会实践。(1)专题研究报告(2)社会调查(3)访问(4)社区服务的计划与总结(5)观察大自然写心得体会(6)社会宣传等方面进行研究。
  4、语文活动课实践。(1)语文活动课(2)主题队会活动(3)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4)诗歌朗诵会(5)小品、相声表演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研究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它不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课,是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参与下,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的训练,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力,以增进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让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的研究
  掌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课程的开设与管理研究。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单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单一的缺点。学校、社会、网络、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得以开发,为教学所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初步设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内容上力求要有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在充分发挥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分析本地、家乡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根据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在地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操作模式的研究。
  作为一门课程,要便于操作。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开发的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虽教无定法,但贫乏,无法可依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目标定位、优化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结构、突显以活动为中心,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等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制定教学计划和措施。
  2、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案调查分析。
  3、利用家访、电话访问等途径,力争家长的更大配合和支持。
  4、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收集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
  5、均衡推进,进行综合研究。
  七、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个人理论研究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和方法。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6年5月)走进课堂,深入老师和学生中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组织问卷和走访等调查,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整理。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加以分析。整理并分析学生不愿发言的心理障碍,进行分类。完成相关资料整理,写好资料、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
  八、研究的保障条件分析
  1、本课题负责人李春红,本科毕业,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有扎实的教育和科研理论及较强的领导、组织、科研工作的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课改精英。
  2、本课题的参与者朱莉清、梁楚棋、王萍、周祖海、梁燕梅,是市、县里的骨干教师、学校的课改精英,多次被市、县教育部门评为优秀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绩显著,写作能力强,他们都有直接组织教育科研实验的实际能力和经验。便于我们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并且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研探能力,充足的时间和饱满的精神组织相关人员投入课题研究工作,能保证本课题获得预期的成果。。
  3、配套资金和科研手段:本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能提供研究课题所需的时间、人力、精力和经费。学校建有电教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图书室等,参加者均能上网查找、下载网上资料,这为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必要的设备资料研究等现代化手段,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九、课题预期成果
  1、教学随笔以及个人分析案例及研究反思。
  2、整理好相关的论文、小结。
  3、写好总结,完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十、课题的反思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16/9/6 17:12:09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