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多音字问题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疑难多音字问题浅谈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中心小学 李在磊
多音字是汉字的一种常见现象。所谓多音字是指字形相同而字音不同的字。据统计,《新华字典》(1971年)有734个多音字,占总字数的10%。小学阶段,多音字占认字总量的13%左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的要求是:“正确识记常用字的读音,注意常见、常用、易错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音字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而在教学中一些难辨的多音字时常困扰着我们。那么究竟如何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呢?
一、把握词义词性
一般来说,多音字的读音可以通过词义、词性来判断。例如在《中华少年》一课“刚劲端庄的方块字”中的“劲”字,有jìn和jìng两个读音,怎样分辨呢?从词义和词性来看,“劲”读jìn时是名词,意思是力气、力量,又引申为精神、情绪、兴趣等,所以,“劲头”“干劲”“使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劲”读jìng时是形容词,意思是坚强有力,所以,“劲敌”“遒劲”“刚劲”“强劲”中的“劲”字应读jìng。
我们试用这种方法来判断“薄”字读音。通过查阅《新华字典》会发现,“薄”字有三个读音,其中读作“báo”时有这几种用法:1、扁平物体上下两个面之间距离较小的,与“厚”相对:~片、~饼、~纸。2、(感情)冷淡,(情义)不深:待我不~。3、(味道)淡:~酒。4、不肥沃:土地~。而在以下几种含义时读作“bó”:1、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单薄、淡薄、浅薄、薄田、薄弱、尖嘴薄舌、厚古薄今等。2、轻微,少:~技、~酬。3、不庄重:轻~。4、看不起,轻视,慢待:鄙~、厚此~彼、妄自菲~。5、迫近:~暮(天快黑)、日~西山。
按照词义来看,“薄雾”指的是淡淡的、轻微的雾,那么究竟应取“淡”的含义读作“báo”,还是取“轻微”的含义读作“bó”呢?细细观察会发现,作为“淡”的含义来讲时,是局限于“味道”方面的,例如酒味道淡称为“薄酒”。因此“薄雾”的“薄”取“轻微”之意,读作“bó”是比较恰当的。
二、遵循约定俗成
在细品“薄”字不同含义时,我们又发现一个疑问:“薄田”又该怎么读呢?“薄田”是指“不肥沃”的土地,理应读“báo”,可是“薄田”又以合成词出现在“bó”的注释中。土地贫瘠,我们可以说“土地很薄(báo)”,“家有几亩薄(bó)田”,意思一样可是读音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只能说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读法,千百年来在汉字演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道理可讲,没有规律可循。
三、结合具体语境
另有一类多音字,仅凭词义也是无法判断的,如“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字,它有两个读音:一读jiān,一读jiàn。读一声时多是量词或者名词,如:时间、房间、空间、一间屋子;读四声时,意思多为表示动作的词,如:间隔、分开、隔开。
在教学这首诗时,老师们多有疑义,有的认为读作jiàn,意为“间隔”。而从诗的格律来看,读作jiān才更符合平仄的规律。古诗对格律是非常讲究的。如果首句的“间”读四声,那么其格律就为:仄仄平平仄仄仄。这就会和格律诗有几点不合:第一:格律诗中,假如一句的后三字接连三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就属于不合格律之病;第二: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所以,首句末尾一字不应该为仄声。所以“间”字只能读一声。
之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存在这么大的分歧,主要是因为对诗句的解读不同。通常这句诗译为“京口和瓜洲间隔了一条江(河)”,因此多数人认为读四声。而如果译为“京口和瓜洲有一条河(江)间距”,则读一声。联系后一句“只隔”可以得知,这句诗本意说的是离家很近却回不了家,但前者的翻译强调的是距离远,而后者的翻译强调的是距离近。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确定,“间”应该读一声。
由此看来,判断一个字的读音,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近几年有首歌叫做《爱的供养》,“供”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多音字,“供养”有两种读音,但意思不同,作“赡养,侍奉”之意时读作一声,而作“用供品祭祀(神佛和祖先)”之意时读作四声。歌词里“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应取何种解释呢?似乎都不合适。但联系上下文“虔诚地焚香”“将经纶点亮”“在菩提下静静地观想”会发现,这些词句皆与神佛相关,作者是把爱人喻为自己的神佛,因此此处“供养”是应该读作四声的。
综上所述,多音字的读音,要从词义、语境、约定俗成的读法等多个方面来斟酌判断。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么多变化呢?
一、寻找规律,举一反三
小学阶段多音字占认字总量的13%,也就是说要掌握近四百个多音字。这么多的多音字,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怎么读,只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寻找多音字的规律,鼓励学生抓住规律去识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到“运载”时,我列出四声读音的词语:装载、载人、载重、承载等,找到规律:在作“装运、承载”之意讲的时候,“载”读四声,而作为“年”、“记录”讲的时候读作三声。在教学“夹”字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找到这样的规律:意为“两层的衣服”时读二声,如“夹衣、夹袄”;其他一般都读一声,如“夹子、夹住、夹道、夹缝”等,这种“记少余多法”使得记忆更容易。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学会了自己寻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二、培养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掌握多音字的得力助手。造成多音字误读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不理解字义和词性而造成误读,因此应当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例如“尽管”的“尽”字,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字读音发生争议时,可组织集体查字典,只要在字典中据意选词,学生不难判断它的读音。通过查字典还能找到规律:表示“最大限度”时都读三声,例如:尽量、尽快、尽可能……这一过程还会培养学生遇问题查字典解决的阅读习惯,对字词含义的把握更加透彻,而且能锻炼学生独自寻找规律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毋庸置疑,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对多音字的不同用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词语也会比不读书的学生了解得多。此外,阅读还能提升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联系整篇文章判断字的读音。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多音字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正确运用多音字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彩。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在复杂多变的多音字里发现汉字的奇妙,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有争议的多音字,我们要仔细斟酌,理性地分析判断,让正确的读音、让灿烂的汉字文化传承下去。
- 【发布时间】2016/9/20 11:24:47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