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指导中学语文有效预习

 

【作者】 段海燕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指导中学语文有效预习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 段海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而学生有效的预习是落实这一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得预习习惯。
  一、当前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内容单一。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   
  2. 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嘴上喊预习课文,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所以只好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看什么?当然是教材。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要求。甚至学生是否预习,教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  
  3. 预习形式、方法单一。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这种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4.学生对预习执行不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预习跟不上,会致使课堂上每个环节进展连连受阻:课上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就连字音读错的地方都比比皆是,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别说让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连句子都读不通顺的学生,又怎么会体会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呢?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二、促进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认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前预习。
  (二)明确预习内容和预习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预习内容包括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课文文本、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通读单元每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读,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又要质疑问难,为课堂学习找到着眼点和着手点。
  (三)训练有效预习的方法
  1.从整体入手,教会学生系统学习。 课前预习提问要把握“整体阅读”的原则,反对肢解课文。要使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站在整篇课文的高度宏观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写作方法,进而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那么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很好地落实这一理念呢?我觉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预习这一教学环节。因为预习环节中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可以从主题、结构、形象等入手,很多“整体性”的问题是没办法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进行思考的,我们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在课堂上交流心得,这就一举两得了。
  2.从文眼入手, 教会学生把握主体。所谓“ 文眼”, 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 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 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 在课前预习中, 抓住了文眼, 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课前预习问题时抓住的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实是抓到并打开了这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 这样便能窥见全篇, 居高临下, 整体把握, 了解文章的叙事脉络,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3.从对比学习入手,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 主要是方法的迁移, 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基本理解单元课文内容之后, 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 列表比较, 找出规律, 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人物精神、写作方法等方面列表对比, 找出共性与差异的东西来, 体会两文的异曲同工之效。
  4.从课外知识入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 知识、体验的不足等, 学生对某些课文中叙写的人物、涉及的知识等感到陌生, 从而影响了他们进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预习问题以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 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要想圆满完成这个预习任务就要课前到阅览室、图书馆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 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以课外丰富、补充课内,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也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强化预习效果的检查。对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不能只布置不检查,否则,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并对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及个别问题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还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评定,预习成果加以展示,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6/10/12 12:55:57
  • 【点击频次】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