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多彩的人生

 

【作者】 毛小敏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多彩的人生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城关小学 毛小敏


  前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代美术课程要适应国家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既是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全面培养学生技能的一种课程设置。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但由于传统美术教育的长期影响,束缚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旧的教学习惯势力,仍左右着现实的美术教学方法,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时代教师改变
  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创新型的社会中,能教书和会教书是教师职业技能的直接体现和最佳反映,教育的价值是基本不变的,而教育的方式却在不断的改变,在以前的教学中,常常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常以其他学科的方式去衡量美术教学。以至于美术课就是绘画课,单调、枯燥,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要说灵感的火花和创造了,教育的方式在不断改变,只有改变才能适应发展的时代,所以,时代要我们教师去改变自身,努力体会学校中美术教育的意义所在,更新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个人成长作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静物素描写生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静物的比例高度;在工艺课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美术欣赏课中可提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或色彩有什么特点,可以让学生想象作品事件发生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把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转化为师生共同进步的舞台。
  (二)打破常规,用于创新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的课堂开放起来。现在美术教学中重技能,轻审美、创造的情况普遍存在,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在黑板上画范画或拿出挂图,让学生照样画,然后在课堂内对学生个别指导,这种教法,既达不到教学目标,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我曾做过一次小实验,在教给孩子们画鸟的方法之后,全班学生画的鸟都是一个模式,而之前学生画的鸟大小不同,姿态各异,这说明学生在技巧熟练的同时,原有的想象力,创造力也被磨灭了。中国学生机械模仿的能力强,创造力差,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太注重规范了,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力空间,有时也可以放些旋律优美,意味深长的音乐,然后,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创造过程的乐趣,品尝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
  在美术教学中,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必须按要求绘画,如不然则视为异端,加以排斥,教师指导过细,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谨小慎微,连最基本的都不会了,如果这样下去,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呢?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更开放一些,即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陶行知先生的话非常有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让学生放开画,放开做,不要规定什么标准画法,标准答案。要发现有个性的学生,允许学生的自由发展,千人一面的做法和培养创造力是完全背离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学生的艺术知觉和审美观点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中每一个闪光点,相机点拨,适时诱导,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眼中之美,心中之美,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朝前走……
  (三)关注学生的和谐成长与发展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的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是“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而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是对学生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而且是“面向全体”,必须尝试课堂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多样性,努力做到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方设法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入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例如欣赏课,大多让学生来评判,不管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法,有的强调人文精神,有的从美学方面,有的从技法入手,只要他们在思考,在参与,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有时不知不觉地欣赏课成了一场辩论课,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同时获取了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舞台,多展示自己。选好取的作业。绘画,利用课堂,课外办小型画展,让同学们观摩评述,增强审美意识,评价意识,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对学习充满求知的渴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欢乐,造就一个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新人格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让学生心情得到舒展,情感,态度得到体现,思维创造得到发挥。
  (四)用于生活,发挥优势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是综合性学科,它集光学,透视学,解剖学,历史学于一身,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个画家不深入生活,只在画室里画,永远画不出惊世之作。美术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果教学中不注意美术课的应用,那么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而一些教师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很少向学生介绍美术知识的应用,一方面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教法,注重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利用美术教材引导学生将知识用于生活,例如:在工艺课中介绍一些小制作,怎样装饰房间;在元旦联欢前,介绍拉花的制作方法,组织学生自己制作拉花,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乐趣,也提高了动手能力,美术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构建生活的美术教学是当前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要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问题美术化,美术问题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美术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美术素养,体会到美术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美术的魅力。架起课本与生活的桥梁,是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试图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在内容上彰显“生活气息”与学生的联系也更密切,教师可先提供相应的生活情境,再来和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观察,感知,思考,理解与生活的联系……,课堂知识需要生活经验,课堂理性要达成实践智慧,课堂情感贯穿生活感悟。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讲色彩时,教师如果只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不如适时提出:“在适当的场合,人们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致失礼?不影响气氛?”利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美术是创新的源泉,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不断的追求美的结晶,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随时随地地擦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为他们的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让美术教育成为发展的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愿美术教学走出泥泞,再创新中探索,愿改革之风吹散迷雾,迎来朝阳。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12:31
  • 【点击频次】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