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历史教学中课件的合理运用

 

【作者】 蒋琴保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论历史教学中课件的合理运用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红岩乡初级中学 蒋琴保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或失败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让历史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历史课堂的魅力。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将录音、录像、高密度视频等集中于一体,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它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处理内容全面,展示效果丰富,人机交互能力较强等优点。它与通常所用的直观教具相比,有更为直观、逼真,反映内容更丰富,可充分调动视、听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传播效率。它还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条件;另外,由于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优势,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加上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这又可以为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上课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就唠叨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了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还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新课程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实际上课标中所说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面对比较抽象概括的教材,学生主要依赖老师的讲解,然后记笔记才能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无疑不利于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文字材料、地图等其他各种介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从中自主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比如在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中“新航路的开辟”一目,内容相当丰富,学生们比较感兴趣。我制作了网络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通过操控课件,自己去了解各位航海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探险和发现。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可以通过课件和上网查找,了解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以及关于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各种评价。可以说,学生在学习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方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便会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了。
  再如“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教材用较大量的篇幅列举了近代以来中国服饰、饮食、礼仪、交通、通讯等方方面面的变迁。象这样贴近生活的好题材的课就更加适合运用多媒体来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其余全部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分组汇报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学到的知识远远超过课本本身,更重要的是还学会了研究历史的方法步骤以及同他人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
  (二)、利用多媒体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化,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但新课程下,明确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一堂课45分钟的内容,教师通常都有比较严格的安排,而学生一定要跟着老师走,老师讲到哪儿,学生就听到哪儿,可以说没有自主权。这就会经常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克服这一弊端。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水平较高的或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选择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或其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学习;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只选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无须扩展。如学生有需要可以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自己管理学习进程。另外,学生在操控多媒体课件、自己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也就是自己在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的差异进行历史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相信这些只有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大课堂容量,增强历史课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材变得更美观丰富,但另一方面课文容量也更大,而学生对课文中大量的历史信息是比较陌生的。再加上因新教材打破通史体例,采取专题史的编排方法,使得教学内容经常出现跳跃性和断断续续的特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很难人为地、孤立地把它分割。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补充材料,并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方式展现出来。并可以利用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线索清晰,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
  除此之外,我们不难想象,历史课堂上当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一段音乐去感受一段流逝的岁月、可以通过观察一幅图像更直观地认识鲜活的历史人物;可以通过观看一节影片来了解一段久远的历史事件,这些多媒体资源不但弥补了课本较晦涩、不连贯的不足,又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应用多媒体设置历史情境,增强历史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新课改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重学习结果不重学习过程的弊病。以前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一般分为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部分,无论哪一部分都是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强调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这种结果性目标,实际上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现在新课程标准将“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实际上是承认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所讲的历史,老师和学生都是“置身事外”,学生听老师客观地简要地叙述历史过程,然后去记忆所谓的历史结论。学生不但缺乏参与和体验,对历史结论的认同感也不强烈,无论是课堂效果还是学生的记忆效果都不甚理想。古人早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日常的教学不可能让同学们通过事事“躬行”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师生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达到同样的效果。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一课,课文内容比较晦涩抽象,学生兴趣不高,又较难理解。我就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周一”这个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物,通过他设厂、留学等经历很巧妙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串了起来,学生不但学得兴致勃勃,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变化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
  历史情景不用都要贯穿整堂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就某个知识环节来进行情景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参与课堂。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笔者通过网络课件设置了“如果你是当时驻欧洲、亚洲、美洲的记者,你会在当地看到哪些变化?请你写一篇新闻报道。”这样一个情景,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远远超出课本和老师的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五)、运用多媒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人文关怀。
  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新课标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外,更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学中所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单靠教师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灵魂,使之产生共鸣,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感观刺激、内心体验,就能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的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既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接受信息为初衷。不能让其喧宾夺主,代替教师。倘若过度的依赖于多媒体,会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模糊,抑制课堂正常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成为信息技术的奴仆。总之,多媒体的使用要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当前教师将设计好的板书输入电脑,然后按照教学步骤将这些内容逐一复现,这无疑是以教师的主观意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不能逾越板书限制,不仅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惰性,而目也与提倡的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南辕北辙,因此一定要避免板书式的课件,灵活涉及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在课件的背景及插入图片音乐方面,应尽量简洁明快、恰如其分,做到给学生舒服自然又耳目一新的感觉,切忌因过分花哨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简言之,课件的作用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18:22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