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讨

 

【作者】 庞利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探讨


广西博白县王力中 庞利丹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一是在效率和效益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二是课堂成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主旨,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三是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教师实现职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让教师真正享受“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带来的尊崇。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呢?这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首先,要把和谐融洽的氛围带进课堂。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一个最简单的有效的方法便是施以微笑。微笑,会给学生亲切之感,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微笑的魅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创设高效课堂打好开端。
  其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需以充分、充实的备课支撑课堂。
  一、融会整合,大胆取舍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四套版本,这次山西省用的是湘教版,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多,必修一有60个,必修二有67个,而系统知识的内容比人教版教材少,一开始有的教师可能有困惑,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活动呢?有些内容需要补充吗?实际上,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减。
  如必修一教材18、24页活动“利用日影粗略测算出当地经度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对于我校学生来讲,难度过大,可以暂时放弃。这样从学生学情出发,使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更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
  有减还要有增,增强系统性。湘教版教材删去了气候分布、成因知识,但必修一第四章分析丽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实际授课中,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知识,总结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设计活动,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时教材中有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分析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时间长短,地球自转的角度。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去活动,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根本探究不出来。为此,我们可以照着课本插图在纸上画好底图,用一圆形纸片代表地球,地球是可转动的,地球上一点P对着太阳;
  设问一:如果地球只有自转,要使这个点正好再次面对太阳,需转多少度?
  回答:360度。(自己动手演示转了360度,正好重新面对太阳。)
  设问二:如果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即向东有一段位移,在这种情况下,转360度对着太阳了吗?(学生转动“地球”,很明显的观察到,没有正对太阳,但是正对恒星。)
  设问三:要想对着太阳,怎么办?
  回答:要多转一些角度。
  (学生实验再转一个角度,对着太阳)
  两种情况演示完毕。学生总结前者即恒星日,后者即太阳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三、推敲文字,把握重点
  教师应非常重视地理文字内涵的分析,尤其是标题的语言叙述,通过文字的推敲,使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必修一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这两节的标题从书面文字来看都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但用词不同,重点就不同。
  第一:让学生找不同。
  第二:分析:“与”和“对”之间的不同。
  这样的文字推敲对于课堂研究的重点把握很重要: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是两个并列的关系,即既要弄清楚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要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则更多地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不强调双方的相互影响。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对内容有了更清晰的、更高的认识。
  四、构建网络,条分缕析
  怎样在有限的地理课堂上提升效率,而构架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学习每一单元,教师可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总标题以及每一节的标题进行分析:这一章要探讨什么,每一节的侧重点是什么?主要探讨了这一问题的哪些方面?这几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要接触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的框架,更深刻体会出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20:05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