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帮扶小学生语文朗读效果的技巧
帮扶小学生语文朗读效果的技巧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星光实验学校 韩茂华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功能,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扶,抓住阅读的本质,提高品读体验的效果。
【关键词】 帮扶;激趣;品读;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读,因此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便意味着教师的引导必须巧妙化,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我们巧妙化的指导中读出兴趣,读出情感,读出真知。
一、要扶出兴趣,扶出情趣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导语激趣
一个新颖别致的导入,有时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鸟的天堂里竟然没有一只鸟,这是真的吗?可作者明明就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文本,一起去探寻答案吧!”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带着这样有趣的问题进入了文本的阅读,学习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
2.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我校的王金昌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模仿更羸和魏王不同的语气、神态,把那个遥远的故事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这时,老师再安排学生分组练习分角色表演,这样即学即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3.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如“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我是小小朗诵家”等。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诸如:“读的真棒!”“让人听得都醉了!”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二、要“扶”到点子,“扶”出质量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要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一方面,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1.设计填空,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语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关键字词,就是课文的突破点,要善于帮助学生透过字词体验感情,入情入境地感悟,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的五壮士”。让学生通过预习后的初步感知,进行词语搭配,在空白处填入了“舍生忘死”、“视死如归”、“豪气冲天”、“顶天立地”等词语,对五位壮士冒死完成任务后英勇跳崖的英雄气概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凭着这种理解再进一步读课文,学生一定能读出感情。
2.抓住文眼,把握主旨,感情朗读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就让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找出最能表现西沙群岛特点的两个词语,即“美丽”、“富饶”。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词语找出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并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重点,领会文章的内涵,使品读成为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
3.通过比较,感悟思想,感情朗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更好地进行朗读。在指导学生阅读闻一多先生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时,我就让学生通过诗中对两种不同人的嘴脸的生动刻画,体会这两种人品质上的巨大反差,弄清楚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再给学生介绍历史上这两类典型人物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对比,对诗歌主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补充鲁迅先生与敌人斗争的故事,从而进一(下转第91页)(上接第92页)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笔下鲁迅先生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形象,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化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三、要扶给学生方法,要扶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只可解一顿之饥;授人以渔,则可让人终生受益。这告诉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在朗读中我们可以:
1.评价中明方法
所谓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对象。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将他们的评价标准修正得趋于科学,规范,接近于“一定标准”再去评价。那也就是从一定高度上使学生掌握了方法。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媒介的场所,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评价学生朗读,不大符合实际。实际说,学生也评不出什么,白白浪费了时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大面积,有层次的训练,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老师读得好,经常范读,让学生跟读,学生就会从听读,跟读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停顿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技能与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2.现实中用方法
?读好一篇课文,一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特点,二是要用有效的语言表达,达到声情并茂,当然,前者是关键的基础,后者是朗读的目的。要教会学生怎么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教师要善于学习,多读一些有关朗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练习,提高自身的水平,多听录音教学,多看光喋,尽可能得心应手。其次,要交给学生方法。方法的运用有两个阶段:(1)学习阶段(2)熟练阶段。
也许,老师们会质疑,指导学生阅读,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如果是这样理解就错了,虽然新课标倡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摒弃讲授式的教学,该讲的时候还是要讲,该授的地方还是要授。也许会有老师担心,指导学生朗读,学生会枯燥无味。没错,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二年级,要跟读范读为主,个别指导时要明确一些。如:“笑着读”,“读慢一点点”,“声音再轻些”。到了中高年级,再渗透一些技巧。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朗读最终是要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也就是要懂得迁移,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懂得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蒋蓉,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23:59
- 【点击频次】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