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元导读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多元导读 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第三中小学部 刘 穗
【摘 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自读中感知,精读中领悟,诵读中表达。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 朗读;感知;领悟;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朱自清先生也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意它。”《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读为本”。读的最高境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声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就要求在这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朗读中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种境界,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线的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读”有成效。
一、自读中感知,品读妙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这首诗的灵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课题为线索,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引领学生精读时,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贯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二、精读中领悟,激活思维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启迪智慧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节课时,通过变换句式可以取得入情味的效果。
首先,出示学生文本中找出来的盲孩子的三个心声:
“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是我。”一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有几只萤火虫在回答。
“是我们一群萤火虫来了!”有好多萤火虫在回答。
接着,陈老师出示他修改后的句子:
“是你吗?萤火虫?”盲孩子向夜空大声问着。
“是我们。”萤火虫在回答。
最后,让学生朗读比较。
通过让学生朗读原句和改句进行比较,不仅巧妙地引导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了盲孩子对光明的期盼,以及一步一步实现期盼的过程,而且也让学生了解了短句的表达作用,真可谓“一箭双雕”是啊。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果老师能通过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细细体味琢磨,和学生一起进入到文章中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那么,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效率?何愁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亮点? 让“读”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读”占鳌头,“读”领风骚,这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25:08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