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生本教育 幸福课堂
生本教育 幸福课堂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本”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佟江小学 王 丹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的形式悄悄发生了变化,虽然“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教师为尊、教材为上、考试为重的局面并未打破,这可以从许多教师的公开课展示、教学讲座的情况中得到验证。理念真正体现在语文课堂上,显然并不是很理想,依然存在着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领学生。为了破解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在追寻生本课堂的过程中笔者作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回到原点,相信学生
所谓原点,是指最初的地方,或是开始的地方,它不仅仅是起点,还包含着事物终点。因此,它是一个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原点,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那么课堂教学该怎么体现从原点出发呢?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成长为“人”,一个发展的人。对语文教学来讲,更多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和创造力都能健康地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验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好高骛远的教学作为,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
二、重视预设,更重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预设,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课堂的生成,那是生本课堂迈向生态课堂的必备条件。我们应重视预设,尊重学生,注重生成,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效,更有影响力。一节课虽然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很短,但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有着鲜活个性的人的学习活动,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展开教学,把学生引向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用“五并非”来论什么是好课,颇为实际。 “五并非”论深刻地指出了课堂生成的特性,给我们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人提了个醒:我们的课堂要为学生服务,我们的预设要为学生学习服务,让教为学服务,让教为学生发展服务,才是根本。
三、因学施教,顺学而导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重要的是在于适时点拨,必要的引导,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仅此而已。“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该做导演、做向导、做教练、做陪读,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直接体验,吸收文章之精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教学每一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有机顺势而导,教师导在关键处,导在学生迷惑处,也导在学生情感的迸发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要求。
四、尊重个性,突出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特征。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逞强”,敢于向学生示弱,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展开教学,既尊重了学生,又解读了文本,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不说这是从原点出发,又高于原点,尊重个性的同时,凸显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真正成了生命的课堂。
五、教为不教,走向生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要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语文课程在这一方面承担着更多的功能,承载着更多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需要教。”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些东西本来就教不会,需要学生自我去习得,关键点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使学生较快地悟得学习的方法,一个高明的老师常常把聪明的自己隐藏起来,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相信学生,把“球”抛给学生,假装糊涂,造就强势的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智慧,成为生态的课堂。
以生为本,因学定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路就在脚下。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25:23
- 【点击频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