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中学 刘志鹏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21世纪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宽的人文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疾病和缺陷,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可以说明:心理问题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问题,克服和消除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众说纷纭,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以下4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第二,对学业有兴趣,喜欢自己担负的工作与学习;第三,情绪稳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第四,行为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
我觉得,目前中学里就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逃课、厌学、焦虑、内向、孤独、忌妒、好斗等现象,“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严重的甚至有出走、自杀、越轨违法等行为出现。
二、针对成因,重在育“心”
由于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升高,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无法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要求,恐怕连在当今社会上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权力都会遇到困难。因而,探究“病源”,辨证施治,帮助高中学生排忧解惑,提高心理素质,则是家长及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那么,怎样扭转这种状况: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我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德育、智育等工作,作了一点探索。
1.不失时机地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过好“三关”
人生之路,是希望之路,又是坎坷之路。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还是转折点,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我特别注意了抓好高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在入学新生的班会课上不仅详细介绍学校的设施,学校的特点、还指出高中学习方法与初中学习方法的不同,让他们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初步的了解,另外,我特别注重帮学生过好“三关”,即生活关、学习关、角色转换关。
我校有些学生是来自龙湖区的外砂等地,因家离学校比较远而选择了在学校周边租屋,而其中部分学生原来在校、在家多数处于中心地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又初次离家,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会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以免他们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而导致思家念旧。
新生入校都是十分喜悦的,也都憋足了劲。但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论学习基础还是学习能力。为帮他们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过好学习关。首先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上好第一节课,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去博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并用降低起点,放慢速度,以便使所有的学生能顺利过渡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其次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当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使他们能取得较大收获,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把教学目标和阶段教学任务也适时地告诉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习能力,也减少了学习上盲目性,又可避免学习成绩上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争取家长配合,使学生能定出可实现的目标
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有了目标,有了期望,便出现了“期望值”问题。因为人的能力有限,同时又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客观地认识形势,认清自我,科学地确定一个追求的标高——即期望值,便十分重要了。只有当自身能力,客观环境与期望值三者基本吻合时,环境才会成为你成功的铺垫,能力才会正常发挥,目标才可能实现。
事实上,据我了解,有不少学生定的期望值偏高。在平常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其中原因除了学生本人的以外,与家长的要求过高不无关系。不少家长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心指望孩子上大学,光耀门楣。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有的从幼儿园起,就按家长的意愿划定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学习标高,而不管孩子是否吃得消,这无疑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了压力。更有甚者,当孩子的成绩稍不如意时,不是帮助分析,查找原因,而是唠叨、指责,弄得学生心烦意乱,有的就会产生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为此,我会采取家访,或在把家长请进学校个别交流,以及利用中段考以后的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心理,懂得如何对待快要成人的大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心理包袱减轻了,家长与学生的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3.培养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克服自卑感
每个人都想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高中学生也不会例外。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再加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造成消极的自我意象,若不能及时纠正,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并且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形成自卑、自责、孤独的心理,甚至会有出走、轻生的举动。怎么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负担,走向成功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培养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
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分数,更不能“只看分数不见人”,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多关心后进生,多关心一下差生,为他们提供参与和认同的机会。如值日、负责某项具体活动并帮助他取得成功等,以激励其自信心和上进心;着意挖掘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
4.抓好个别辅导,促进自我排解
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真正起到防治作用,必须弄清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才能搞好个别辅导;而且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障碍,并且有矫正和消除的紧迫感时,教师的辅导才更有价值。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心理障碍者的闪光点,采用多鼓励、少指责的方式,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光明前景和希望,从而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疏导,促进自我排解。
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的新的要求,需要社会、学校各方的积极配合。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会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愿用自己的勤奋、爱心照亮一个个学生,为其迎来一片阳光地带。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35:45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