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佟江小学 刘英红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和评价小学生心理素质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氛围不同,所形成的心理素质也各不相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育者应该不断发展学生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克服和治疗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协调的发展。
人的行为表现是十分复杂的,如何通过外在表现去鉴定学生的心理素质,准确无误地对其作出评价,有以下几种方法:
1.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就是在特定自然的或模拟的情况下对一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观察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时,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形,行动是人内心的最好体现,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假定行为,有的学生在不司的人面前行为表现也不同。例如: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积极参加各项劳动,可在家却什么也不干,这样,能吃苦,爱劳动就不是它内心的反映,而是一种假象,所以要全面观察,不被一时一地一事的行为表现所遮掩而过早地下定论。
2.谈话法:和学生交谈,从言谈中分析他们的心理素质,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判断时,要考虑到交谈时,谈话者的态度,俱怕心理等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假象,然后做出正确的结论。
3.综合研究法:这个方法把观察、谈话、问卷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对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表现材料加以整理、系统地分析研究,找出贯穿于言行的主要心理素质,这种方法避免了研究者的自我意象歪曲和主观定势的影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心理素质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针对实际情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创设爱的氛围,打开学生心扉
学生内心世界是多彩而隐蔽的,但由于在成长中常遇到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往往产生封闭心理,不向他人展示真正的内心活动,教育者要用爱的春风,去打开学生内心的禁区,为正确施教奠定基础。
l.用爱心对待学生,特别是好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加倍关心,不要用粗攀的态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尊重学生,平等相处,要专心听学生讲述他们的事情,表现出热心和关注,这时学生才能真正打开内心世界,向你敞开心扉。
3.要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真正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要求的合理性,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向交流,排除主观色彩。
4.恰当处理学生的行为,一次不恰当的处理会导致学生对你的信任和不尊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处理时要注意学生的创新个性心理特点,切忌“一刀切”“一锅煮”。
(二)健全集体,营造温暖的小气候
一个集体的风气和风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一个在师生关系和班集体中得到肯定,尊重,温暖和平等相待的学生。形成的心理素质是对生活充满信心,有集体观念,团结助人,而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漠和不平等待遇的学生,产生的心理则是敌对、自卑、自暴自弃,学生生活集体中,经常会发生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问的矛盾,完成任务和执行条件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成熟的过程,因此要做到:
1.教师要在性格,行为方面努力完善自我,用良好的行为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典范,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的教师定会带出具有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创新个性的学生。
2.干部轮换,学生干部比一般同学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因而要把这种机会让多数同学得到、实行干部轮换,可以消除做干部同学的优越感,也可增强其他学生的自信心,上与下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教育过程。
3.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活动是最好的教育形式,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过程,可以协调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调节社会力量,优化创新育人的环境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学校教育外,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学生自私、胆怯、好攻击、权欲症等都是在学校和社会教育形成反差中产生的,小学生模仿性很强,而且盲目性也很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就会对他们产生副作用,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时候,必须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优化育人环境,主要应做到:
1.提高家长素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家庭成员的行为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过分的溺爱,夸奖往往是儿童任性,骄傲的根源,而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历,经常训斥、打骂,又会使孩子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形成孤僻、执拗的心理,有的甚至会变得冷酷、残忍。所以,家长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才会使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
2.获得好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影响着孩子心理素质的形式,攻击性强的影视节目,对年幼无知喜欢效仿的孩子来说影响很大,容易使他们产生好斗的心理特征。在经济大潮中自私、自利、唯钱是用的思想对学生都会影响。因此,要协调社会各方力量,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获得良好的信息,让学生收看思想健康的电影、电视节目,阅读格调高雅的图书。
三、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
任何一种心理素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形成的。因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利用外部约束机制向自我调节机制转化,在自我约束下确立动机,寻找榜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教育者要不断引导学生抑制不良心理因素的产生。从一点一滴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渡,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才是时代的要求。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36:01
- 【点击频次】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