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好数学
让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好数学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大湾乡中心完全小学 陈志明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自主探究是学习和研究数学的生命,没有自主探究就不可能有发现,没有发现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一、注重现实,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时下,教师们都比较重视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身边的事情,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情境必须紧扣自主探究主题,防止情境中的无关因素而喧宾夺主,干扰自主探究活动的进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结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力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善于运用氛围去引发和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当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找准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究中推理,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验证,在探究中归纳、整理,在探究中求异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之乐”。只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
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从问题中引出“36-8”的减法算式。“33-8”怎样算呢?教师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以下几种不同的摆法:
(1)3捆小棒打开有30根,与散开的6根合起来是36根,36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28根。
(2)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拿走8根剩下2根,最后与2捆(20根)和一共剩下的8根合起来是28根。
(3)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6根合起来为16根,从16根中拿走8根剩8根,最后与2捆(20根)合起来是28根。
(4)将散开的6根先拿走,再从3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2根,剩下的2捆(20根)和8根合起来是28根。
随后,教师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操作小棒的过程分别展示出来,并鼓励学生有条理的、完整地口述动手操作过程。最后让学生评价哪种方法比较好。通过这样让学生“做”,全面参与了算法的探索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学重点应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引导学生讲思维过程,将知识内化,不能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动手操作上。
三、优化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因此,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成为教学的点缀而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关注教学的指导策略,让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桥梁,更好地实现动手操作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学习平面图形扩展到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学生在第一学段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就有了一定的困难。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经历从表象——形象——抽象的认识过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可让学生准备一个土豆、一把小刀,分小组动手操作切土豆的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用小刀竖着切下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其中一块土豆的面。
活动二:让学生把一块土豆的切面朝下,然后再竖着向下切下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棱。
活动三:让学生用小刀横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顶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充分的观察感知,领悟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又使学生领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获取了知识,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四、合作释疑,深化自主探究的空间
目前,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以说,自主探究是一种自主性的释疑过程。即由疑而问,由问而探,主动释疑。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不同,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交流、合作。因此,我们既要强调自主,也要倡导合作。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它能促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并在教学中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激励评价,享受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的确,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探究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上进心,收到拓展思路之功效。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评价,而且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情感与态度等方面都要进行总结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生活环境,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激活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想像、去探索,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凸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37:27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