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家园共育,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园共育,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广西陆川县第四幼儿园 陈君汝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称为亲子沟通,即家长通过谈话、游戏等方式与孩子进行相互了解,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不但可以增进相相互的感情,还有助于孩子释放压力,调整心态,平和情绪。通过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近,笔者分别调查了本园孩子的家长(爸爸、妈妈和祖辈等),结果让人惊叹,73%的家长最大的困惑竟然是:如何跟孩子沟通?很多家长抱怨亲子沟通的问题归因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但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亲子沟通障碍的症结往往不在孩子,主要在家长身上。
一、亲子沟通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讽刺孩子
批评孩子不要紧,只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可有些父母却因一时生气而口出恶言,把批评变成了讽刺和挖苦。例如:“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昨天是怎么教你的”“你还不如隔壁的……”这往往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误区之二:恐吓孩子
例:“你下次再打翻果冻,我就会把你……”这种恐吓性的语言会造成亲子之门关闭,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亲情破裂。孩子因一时疏忽的错误,不是恐吓就能改正的,要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误区之三:否定孩子
不要随便否定孩子,例如“你真让我失望……”,“真拿你没办法了……”,孩子还小,成长的空间还很大,一时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不要把问题错误地严重化。
误区之四:漠视孩子
有时孩子有些好玩或开心的事情与父母一起分享,例如孩子刚画好一幅画,想让妈妈夸奖几句:“妈妈,你来看我的画!”他妈妈却可能会说:“看什么看,赶紧吃饭,快一点!”这样冷漠的态度,自然会让亲子关系更疏远。
二、加强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1.尊重孩子
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一样有人格的人,只有尊重幼儿,孩子才能有自尊心,而惟有自尊心才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尊重孩子不仅能促进孩子自信心,还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及行为控制能力。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其所思、所想、所为及其心理需要,做到为孩子着想。经常与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互动,不但可以增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而且可以强化孩子的语言能力。所以父母要千方百计地给孩子良好的对话空间,允许他们去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2.蹲下身子
有一位家长向我诉说他宝贝儿子的事情,孩子刚上幼儿园,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表现得非常顽皮:说脏话、乱涂墙壁、打小报告、作弄他人来取悦自己、与父母师长顶嘴,种种问题使孩子父母束手无策。那些喋喋不休的提醒、大喊大叫的命令,儿子全然不理,甚至一脸暗自得意的样子。有时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就把孩子痛打一顿,过后,又对自己惩罚的方式后悔,内疚。继而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学乖一点儿?我怎么就生下这个孩子呢?”象这样的案例,生活中不少见。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渴望孩子会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孩子沟通,通过沟通,使孩子知道:父母是非常爱他的,也是很尊重他的,同时,也让孩子晓得,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做出解释。借着沟通,父母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谈话的效果。
父母应注意到,与年幼的孩子进行交流,可以蹲下身子,拉近距离,两眼直视孩子的眼睛,频频点头或微笑。听完后直接、果断、清楚地向孩子表达你的意见及思想,如此他才能遵照你的想法去做。语气坚定,但不严格。你的语气要透露出你说得到,就做得到,并且第一次就要他照办。避免满腹愤怒的大声叫喊,特别是面对顽固的孩子,首先了解孩子的喜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可以消磨抗拒或抱怨。
3.把握时机
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应当把握机会多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工作的地方及环境,让幼儿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家长关心子女,同样地孩子对父母的也应该了解和支持。平日彼此多交流生活点滴,促进彼此的认识,多跟子女相处、坚持每天睡前讲故事、适时向孩子表达父母对他们的关心和感受。照顾孩子与工作是职业妈妈的一对矛盾。从心理上,您想多与孩子亲近、交流,可因为工作忙,又只能花有限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孩子有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呢?首先,要放松下来,将与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注意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二是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 方式。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要避免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 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三是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你可以从孩子的语言中得到这种信息。比如,当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知道啦!”大部分的父母还是会追加一句:“千万别忘记了!”,象这样的交待显得多余 了。
4.要理解孩子
掌握心理学的知道与相应的能力。善于了解和理解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由于孩子年龄小,常常会出现与成人不同的看法,能做到理解孩子,就是一个能注意孩子年龄特点,善于沟通的好家长。其次,还要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更多地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和他商量。再大下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最后,还要理解孩子是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父母务必把孩子真正放 在这个年龄群体的背景上去认知他的行为表现。你不要与别人的孩子过分攀比,因为即使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的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一个4岁的男孩,他的智力可能已达到6岁,而个性成熟却不到3岁。或许他会是一个聪明的淘气包,但这仍属正常范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从他自己的起点,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任何拔苗助长的企图都只能适得其反。“攀比”不可,还因为“攀比”的结果往往是使家长首先产生挫折,焦虑,从而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沟通”过程中,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而“气不打一处来”。结果势必会破坏亲子关系。
5.表扬孩子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加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但是,赏识要有方法,表扬要有分寸,鼓励要具体。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情况的孩子又有所不同,对于幼小的孩子可用亲吻,拥抱,拍手,翘大拇指等肢体语言,同时可以采用少量的物质进行鼓励。对于3~6岁的孩子,应逐渐减少亲吻,拥抱等方式,表扬的话要经常改变,以五角星,小红花进行精神鼓励,表扬的话语要具体到事并且尽量简练,还要逐渐变为摸摸头,拍拍背,甚至是亲昵一下的肢体语言。再以后,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孩子感到你对他的鼓励和赞美。
一个生命的的诞生如同一粒萌动的种子,在良好的沟通环境、良性的亲子关系中茁壮成长,直到变成参天大树。家庭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孩子幼小的阶段,幼儿园和家庭、社会都应重视这个问题。
- 【发布时间】2016/10/30 15:43:16
- 【点击频次】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