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建设小学 徐 杰
【摘 要】 通过对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优化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拓宽作文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体系;诱发小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全面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回应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教育
现在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不知该如何下笔,即便勉强完成,也多半是内容空洞、词不达意、病句连篇。为此,我对我校4—6年级120名学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作文的只占8%,对作文感到头疼、害怕的占到50%,有30%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认为可以从范文中模仿一篇,完成作业敷衍了事。
在对本校教师的调查中,感到作文课不好上的占95%;在如何上作文课方面,朗读范文、让学生模仿的占25%;自己写下水文,再讲一下思路,让学生照着样子写的占47%;让学生随便写的占13%;这几个方法交叉使用的占22%;另外,多数教师长期受“读是写的基础”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思想束缚。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阅读和写作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得多,未必写得好。凡此种种,加强作文教学的研究是目前的迫切需要。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都令人担忧。
为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应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一、拓宽训练时空,奠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一)从训练时间上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习作是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种习作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会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从训练的空间上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首先,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绘画。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3.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4.操练。现有课文中安排有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5.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其次,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
1.情节扩展式。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
3.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
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4.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5.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
最后,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1.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2.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一)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二)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三)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体系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的结构为: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二)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三)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四)评优激励,激发创新动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作文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们旨在通过以上研究,优化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拓宽作文训练的时空,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体系;诱发小学生的创新热情,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空间,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全面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浓厚的作文兴趣,掌握恰当的作文方法。突破传统作文重回忆、重记叙的倾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回应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者,宋元.小学作文教学创新设计与指导.辽宁.沈阳出版社.2006,
[2]郭青伟,曹潇泉.尊重发现激励.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海峰.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切入点.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6.5,
- 【发布时间】2016/11/20 21:24:39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