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云贵长联姊妹篇探析

 

【作者】 杨大恒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语文云贵长联姊妹篇探析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 杨大恒

 

  【摘 要】 对联是中华民族表意方块汉字的一大特产,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长联的出现,开辟了对联艺术品种的新天地。昆明大观楼长联与贵阳甲秀楼长联堪称姊妹篇,是云贵高原长联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长联充分表达了云贵人“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好教材。
  【关键词】 对联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贵阳甲秀楼长联好教材

  对联是中华汉语言传统文化智慧的花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属于世界文学的珍品。它是中华民族表意方块汉字的一大特产,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充分彰显了文学性与实用性的辩证统一。有人赞誉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奇妙的对联》就研讨对联,并在课外延伸中重点介绍了《昆明大观楼长联》。长联的出现,开辟了对联艺术品种的新天地。它文字多,篇幅长,内涵量大,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普通短联更深更广更有意蕴,可蓄千里之势,写尽世态冷暖和人生百相。清代康熙年间,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长联长达一百八十字,上联描写滇池风物,下联回顾云南历史。此联采用铺陈手法,以长短自如的句式和流畅典雅的语言,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于一炉,气势雄伟,诗意浓郁,韵律优美,可谓集诗文词赋各体之长而又富于创造,无怪在当时就备受赞赏,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长联写成之后,很快誉满天下,也引出许多仿作,其中清朝贵州贵阳人刘玉山所作一百七十四字的贵阳甲秀楼长联,水准颇高,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异曲同工,堪称长联姊妹篇。
  下面我们共同探析云贵高原长联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一、 原文欣赏
  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贵阳甲秀楼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应识马乃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妆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居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定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多端。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拥,缓步登临,领略些画图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招邀仙侣话行踪。
  二、译注探析
  大观楼长联译文: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浩如烟海,披衣理帽,笑颜观赏空阔无边的壮丽风光。看:东边的金马山如昂首奔腾的骏马,西面的碧鸡山似腾空飞舞的凤凰,北面长虫似蜿蜒曲行的长蛇,南边白鹤山如展翅高飞的仙鹤。高尚的文人学士,何不寻良辰,游名胜,登楼,远眺美丽风景。只见绿树掩映的小岛沙洲星罗棋布,遥望西山翠峰,恰似睡美人,飘逸着鬓发,长卧于滇池云水之中;更有那漫天遍野的萍叶和芦苇,点缀着高空的翠鸟和红霞。不要辜负:这金秋飘香的稻田,暖冬万顷的沙滩,还有那盛夏艳红的荷花,初春嫩绿的杨柳;
  数千年往事,风雨沧桑,涌上心头,把酒凌空,问苍天许多显赫英雄而今谁还在。想:汉武帝拓南疆,长安外练水军,唐中宗抚南诏,立铁柱以示丰功,宋太祖展地图,挥玉斧指点江山,元世祖率大军,乘皮筏渡金沙江,御驾亲征。各代王朝费尽心机,开拓疆土巩固统治,不知耗尽多少人力物力,真不容易啊。历史画卷尽显威严,然而物换星移,各代辉煌功业,就像暮雨朝云很快地消失了;仅留下歌功颂德的残破碑碣遗迹和苍凉落日的余晖,让人忧思凭吊,聊寄怀古幽情。到头来只赢得:古寺飘渺的钟声和夜幕江中的渔火,还有那两行南去秋飞雁,一枕冰凉清霜寒。
  【简注】大观楼在昆明小西门外大观公园内,与碧鸡山隔水相对。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后毁于兵火。今楼为同治年间重建,共三层,朱墙碧瓦,斗拱飞檐,极为壮观,为历来吟咏游览胜地。滇池,又称昆明池,昆明湖,在昆明市西南,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大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披襟岸帻:敞开衣襟,高戴着头巾,露出额头,表示闲适的样子。东骧:东奔。神骏:指金马山。翥(zhù):(鸟)向上飞。骧(xiāng):马昂首奔驰。灵仪:凤凰。这里指滇池西面的碧鸡山。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缟素:白绢,指昆明南面的白鹤山。选胜:选择胜景。蟹屿螺洲:形容屿螃蟹,洲如螺蛳。屿:小岛。翠羽:绿色的鸟雀。丹霞:红色的云霞。蘋:水生蕨类植物,又称田字草。九夏:夏季有九十天,故名。芙蓉:荷花。三春:指春天的三个月。凌虚:凌空,耸立空际。滚滚:本指奔流,此同衮衮,谓连续不断。楼船:战船。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革囊:羊皮筏子。珠帘画栋、暮雨朝云: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用以借喻封建王朝更迭迅速,即那些丰功伟绩,都想暮雨朝云一般,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杵(chǔ):撞钟的木椎。疏钟:稀疏的钟声。
  甲秀楼长联译文:
  甲秀楼五百年稳稳站在鳌矶的上面,它好像一根擎天大柱,支撑苍穹。让我更上一层楼,开拓视野。站在直指重霄的甲秀楼上极目远眺,东方有五岳名山之一衡山云遮雾绕,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泻到洞庭湖,西有云南地境绵延相接,五百里滇池和南诏故地已在我心中,南面有两广地区,尤其是南岭山脉宛如一带屏风迤逦展开,北面巴蜀巫山险峻挺拔,巫山十二峰如在眼前,这真是贵阳可以远远地连接东西南北壮丽的河山啊。惊喜的是甲秀楼雄跨全省的东西两部分,支持着祖国的西南边疆。我应该认识到马乃地区的石堡壕堑已经摧毁,乌蒙丛林地区的叛乱已被肃清,经过多年这样艰难的创建,贵州这一片河山打扮得更加美丽了。怎么能说我们贵州这个地方荒僻,不能与神州其他地方比胜景呢?
  甲秀楼凌空欲飞并俯瞰贵州城东的牛渡河,永远镇守边疆。问楼前的两根大铁柱,安定贵州,铭勋高歌。忆想起秦代为了开辟西南疆域,开辟了五尺道,汉朝汉武帝派唐蒙为都尉,置牂牁郡,以吴霸为太守,贵州和全国一样实行了统一的郡县制度,唐代封夜郎郡公,置设矩州,西南地区进一步安定,宋代袭封彝族首领普贵为罗甸王,这些朝代更迭频繁,真如风雨一样无定。感叹那些驰名一时人物,轰轰烈烈一时而今已成历史。远望贵阳西北象王玲披霞带彩,东面螺蛳山堆云叠玉,自己缓步登临,领略这万千景象,就宛如那蓬莱仙境已近在伸手之间,因而找来神仙来谈谈此番游历的美好情趣。
  【简注】甲秀楼在贵阳城南南明河鳌矶石上,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明万历二十五年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才维修一新。甲秀楼高20余米,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底层十二根石柱托檐,四周白色雕空石柱围护,画甍飞檐,翘然挺立。楼下有浮玉桥,楼上有涵碧亭,桥下为涵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它是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之所以驰名天下,除了其景致优美之外,还与刘玉山的功劳分不开。他曾仿昆明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作甲秀楼长联。鳌矶:贵阳南明河中的石矶,甲秀楼即建于其上。衡湘:衡山和湘江,代指湖南。滇诏:滇和南诏,古国名,代指云南。粤峤(yuèqiáo):两粤和峤岭,特指广西。巴夔(kuí):巴郡和夔州,代指四川。岩疆:高山之地。马乃碉隳:顺治年间平定了贵州马乃土司的叛乱。乌蒙:地名,在今贵州威宁一带。箐(qìng?)扫:竹林扫净,喻地方平靖。筑国:贵州古称”金筑国”。牛渚:南明河畔的地名。双柱:指甲秀楼前的两根圆形铁柱。僰(bó)道:地名,在今四川宜宾。牂牁(zāngkē):汉代郡名,辖境包括今贵州大部。矩(jǔ)州:唐代州名,今贵州思南一带。螺峰:螺蛳山,又名扶峰山,在贵阳东门外。
  三、 作者点赞
  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公元1700—1775),又名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据说他一出世,嘴角就长着小胡子,故以髯名。祖籍山西三原县,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后家道衰落,是清代著名“布衣诗人”,博学多识,喜奇石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孙髯翁一生孤傲不屈,不肯低首权贵,厌弃科举仕途,终生清贫,但好结交诗人墨客,一生之中,只任过童稚的启蒙老师。命途多舛,晚年易卜为生,由其女迎养送终,病卒,葬于弥勒城西瓦房村,享年75岁,仅有几首诗遗世。
  有一年初夏,孙髯翁应友人之邀,复来滇池游览。友人慧眼,深知孙髯翁虽是布衣,但属饱学之士。因而遇之甚厚。大观楼酒会正酣,宾主们杯觥交错。孙髯翁颇觉浮生此时方得意,优游胜地兴超然。放眼湖山,回眸青史,顿觉逸兴遄飞。他自信满满地匀笺挥毫,眼前景与心中情,流水行云般跃然纸上,流传今古的大观楼长联诞于世间。孙髯翁这长联一出手,满座皆惊,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长联也得以远近传闻,享有“天下第一联”的盛誉,他本人被后人尊称为联圣,是云南省一张最响的文化名片。乾隆年间的云贵总督阮元对这副长联嫉妒不已,硬将长联篡改数处,重新镌匾,悬挂于大观楼上。后来云南人民都不满阮元改联,阮元在人们的唾骂声中,又重新将孙髯翁的长联悬挂在大观楼上。孙髯翁先生,我们为你点赞。
  甲秀楼长联作者刘玉山(公元1844—1914),原名刘蕴良,字玉山,号我真,清朝贵州贵阳人。其父为翰林出身。刘玉山就是出身于这样的书香门第,清代同治七年,他为举人,同治十年,他中进士。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一生著作宏富,著有《壶隐斋楹联类编》十二卷2452联,有《刘玉山先生全集》。刘玉山的许多楹联为世人所传诵,他被人们誉为清末贵州楹联大家。刘玉山所作贵阳甲秀楼长联174字,号称天下第二长联。此联嵌于甲秀楼上之后,就成了甲秀楼一绝,甲秀楼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如今,甲秀楼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贵阳市的标志,真可谓“联因楼作,楼因联传”。同样刘玉山的名字也随着甲秀楼和甲秀楼长联一起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刘玉山先生,我们为你点赞。
  四、 长联姊妹篇探析
  1961年1月24日,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游览昆明大观楼,即兴赋诗《登楼即事》五律一首,表达了他对大观楼长联的无比仰慕。诗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年是在一本清版《楹联丛话》中读到了孙髯翁撰写的大观楼长联,十分赞赏。他认为大观楼长联“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昆明大观楼长联不仅在楹联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我就组织高一年级的学生一起对云贵长联姊妹篇——昆明大观楼长联和贵阳甲秀楼长联进行探析,教学相长,增长了我们人文知识,提高了审美乐趣,陶冶了道德情操,展现了审美风范,树立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自信。
  大观楼长联是孙髯翁的代表作。全联180字,上联用“看”字领起,描述对滇池的热爱与赞美,下联用“想”字领起,论述对历史的变迁与感叹。长联文辞精炼严谨,寓意深刻,是我国清代文学珍品。具体探析:上联写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披襟岸帻是何等富有情趣。一个人游览山水,登上高处之后,很自然地用手推推帽子,敞一敞衣襟,仿佛要让万里乾坤融入胸怀。这真是传神之笔。登上高楼,极目远山近水,五百里滇池和四周劲舞仿佛向眼底奔来。气势又何等宏大。所以孙髯翁眼观高天后土,有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样的豪言壮语。“空阔无边”又引起铺陈滇池四周景色的排比句“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东面金马山如龙跃起,西面碧鸡山似凤来仪,北面蛇山迤逦而去,南面鹤山翮上云衢。精巧运用了借代构成了排比,方位空间清晰分明,多么优美的描写。这样使滇池周围的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神采,实在妙绝。接着“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这两句更是饶有情趣。趁此风和景明,观赏一下大好风光,不真实人生难得的快事吗?这又与下文中的景物描写连成一气。真是脉畅、神通、气势连贯。拟人化的传神之笔,神韵高昂,意境雄阔。我们再对上联进一步探析:长联开头用赞美的语言歌颂滇池风光诱人,美不胜收。继以“喜”字为眼。“喜茫茫空阔无边”是总写,接着具体刻画。领字“看”直贯上联末尾,中间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铺陈叙述滇池四周景物特色,气势非凡。“东骧神骏”四句写山写景,是重点描写,用排比句,骧、翥、走、翔,把山脉写的传神,活灵活现,跃跃欲试,动词运用得非常精准生动,形象鲜明。“趁蟹屿螺洲”四句,写水上之景,也摇曳多姿,各具风采。“莫辜负”以下四句,写季节之景,用排比句,以景抒情,淋漓尽致。“莫辜负”三字使自然景物饱含深情,是孙髯翁情愫的外化,极为传神。加上数量词“四围”“万顷”“九夏”“三春”连续铺排渲染,延伸扩大了空间时间的跨度,把昆明城写的处处有景,令人心驰神往,时时可游,逸兴遄飞,珍贵秀丽。下联抒怀。“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孙髯翁博古观今,数千年往事,如长江大河注到心头。这就让人联想到杨慎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长联的下联开头回顾云南历史,感慨深沉。以“叹”字为字眼。“滚滚英雄谁在”是总写,接着具体描绘。想汉代为了开发云南边疆而设楼船将军,在长安凿昆明池操练水军。唐代为记边功而镌铭铁柱。宋太祖南征北战开拓疆土,元代为统一天下而马不息鞍。但是,尽管他们费尽移山心力,终究朝代更迭,犹如暮雨朝云,伟迹丰碑终归残缺不全,江山永固之梦总归一空。只有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和他们的断碣残碑、祠堂庙宇作伴了。领字“想”直贯下联末尾,中间列述汉、唐、宋、元兴衰过程,哲理透彻,语意酣畅通达,气势磅礴。“汉习楼船”四句用排比句,抒发重点,一连串的人物活动,流畅凝聚,集中概了云南史实,彰显了英雄业绩。“尽珠帘画栋”四句点明朝代衰亡原因。“不及”还含有来不及享受就易主之意。“只赢得”以下四句结局,用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巧妙运用借代构成铺排,尽情渲染,一唱三叹。数量词“几杵”“半江”“两行”“一枕”更是精巧的连续运用,加重了结局冷落凄清的气氛,与前面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又是对上联生气蓬勃自然景色的强烈反衬。清朝时文字狱颇为严酷的时代,人们钳口结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孙髯翁胸怀卓识胆,挥其如椽之笔,写下了这副气魄雄伟、光耀千秋的长联,一面赞颂祖国河山壮丽,彰显其赤子之心,一面揭示清王朝的必然灭亡,抒发其胸中之愤,真是惊天动地,震铄古今。孙髯翁的这幅长联内容与形式结合非常完美,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愧为古今天下第一长联。甲秀楼长联也是刘玉山的代表作。全联174字。这副对联脍炙人口。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赞誉之词溢于字里行间,可谓观止。“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落笔掷地有力铿锵,大胆采用夸张修辞续写出甲秀楼的悠久历史和雄壮气势,豪放飘逸高大,风韵非凡。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的鳌矶之上,楼阁三层,雕甍画栋,气概超群。它宛如一根擎天柱,支撑苍穹。接着作者又以写实的笔调,写出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格调高昂且兴趣盎然的句子“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然后,由“眼界拓开”很自然流畅地引出下面的排比句“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作者站在直指重霄的甲秀楼上极目远眺,贵州东西南北胜景一览无余。当然,这方圆数千里地形外貌,人的肉眼岂可望见?不过是作者神思飞越。若仔细揣摩推敲,却又入情入理,真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让人兴味盎然,由衷赞叹。下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看到甲秀楼雄跨全省的东西两部分,支持着祖国的西南边疆。于是, “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这样警策美句溢出毫端。进而想到国家安定,创业艰难,贵州这一片河山经过打扮,更加美丽了。怎么能说我们贵州这个地方荒僻,“莫与神州争胜概”呢?上联结尾反诘一句,刚劲有力,隽永深刻,语意清新,生动活泼。下联起笔,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任采用夸张修辞,由“数千仞高居牛渚”,可以看出甲秀楼凌空欲飞并俯瞰贵阳城东的牛渡河。而下句“永镇边隅”则是扭转笔锋,别出新意,准备追溯历朝历代在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畅谈文治武功了。“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揽住”。作者叙述历史也是见景而发,触物兴怀。先从甲秀楼前面的两根大铁柱叙起,“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定矩州,宋封罗甸”。这些朝代更迭频繁,真如风雨一样无定,又写出“凄迷风雨”一句表示感叹。接着,作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那些驰名一时的人物,“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多端”。他们也不过是轰轰烈烈于一时,而今已成历史了。这种写法和孙髯翁的“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很有类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孙髯翁往下用一连串的骈文句加排比句阐明各个王朝由盛而衰的结局,以景结情。刘玉山往下却是另一个意境:从回忆往事又回到眼前的景致、游览。这是刘玉山以抒情性的遐想结尾,颇有神韵远瞻。这与孙髯翁以景结情虽有不同,但都是神来之笔。总的来说,贵阳甲秀楼长联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堪称姊妹篇,都是不见斧凿之痕,信手拈来,宛若天成的佳作。它长短相见,对仗工整,与大观楼长联鼎足而立。贵阳甲秀楼长联充分表达了贵州人“五百年后,云贵赛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是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好教材。
  赞曰:长联广昭日月,隽语永留乾坤。
  参考文献:
  [1]王友平.对联小辞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成都,2007年3月第2版,184—185.
  [2]张梦新,张进.古今对联集萃新编[M].西泠印社,杭州,2014年2月第1版,148.
  [3]叶鹰.诗词曲赋联选粹[M].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2006年3月第1版,109.
  [4]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年3月第2版,79.

 

  • 【发布时间】2016/11/20 21:25:40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