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

 

【作者】 杨昌亮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小高镇安宁小学 杨昌亮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新课程理念背景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是“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课堂,在多种形式的对话中,“读写结合”不失为一种极好生本对话形式,它为学生构建了高端对话的平台,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读写结合”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新课程所提倡的读写结合,是在传统读写结合理论基础上的扬弃与创新,它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1、“读写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的工具性要求。《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凸显工具性的本质。
  2、“读写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的实践性要求。《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做到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结合。
  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由于对“人文性”的认识和肆意夸大,导致“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课堂上学生读课文,说感受,热热闹闹。可是到了写作的时候,学生照样咬笔头。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们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没有把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内化,也没有把文本的结构、顺序、语言特色等进行举一反三地运用。另一方面,我们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久而久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读与写脱节,从而导致学生语言训练不到位,习作兴趣不浓,习作能力提高不快,甚至怕写作。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新理念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读写结合”正好将阅读与写作实现有效地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搭建了语言实践的平台,降低了语言实践难度。可见,“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三、“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策略探索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读写结合的指导方法很多,这里列举一些常用的策略:
  1、模仿练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模仿中练笔也是“内化练笔”最重要的形式。中低年级学生所积累的语言不多,已掌握的句式、段式较少,写作能力不强。中年级正是写作打基础的时候,这个阶段往往需要老师扶学生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因此说,仿写比较适合中低段。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章写作特点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和写作规范,再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仿写小练笔。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低段的仿写要低起点、写具体、练扎实。我们可以从低年级的四素句到比喻句、总分句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2)仿顺序。课标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秋游景山》的按方位顺序描写,条理清晰,可以安排学生仿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同样是《秋游景山》一课,课文第二段是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据此可以指导学生用总分总结构仿写。如学完《小镇的早晨》,可以仿写《校园的早晨》。
  2、拓展练笔。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包括补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1)于教材简略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
  (2)于课文精彩处,合理拓展。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台湾蝴蝶》一课,句式优美,词汇丰富,把台湾蝴蝶写得引人入胜,叹为观止。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场景描写,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或写群蝶翩翩飞舞的壮观,或写双蝶缠绕枝头的轻盈,戏耍追逐,流连花间。
  (3)于情感升华处,合理拓展。文本中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我们可加以引导,让学生与文本生发“高端对话”。既达到内化文本语言之目的,又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军礼》一课结尾“一老一少两代军人的心,在庄严的军礼中紧紧地贴在一起。她呆呆地望着,好像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明白了什么?让学生展开练笔,对两代军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3、变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达到内化文本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笔来达成此项目标。
  (1)续写练笔。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改写练笔。有些课文的语言优美、写作特点明显,在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累文本语言,学习文本的写作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写。如改变叙述人称、语言表达形式、文章结构等等,从而达到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的目的。《台湾蝴蝶》一课即为此类课文,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蝴蝶,以第一人称“我”改写课文。在改写中,学生既积累了文本的语言,又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3)缩写练笔。缩写能力是学生概括能力强弱的一种体现,适当的缩写训练,能促进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表达更为简洁。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短篇小说及小说节选,文章篇幅往往较长。学习此类课文即可进行缩写的练习。

 

  • 【发布时间】2016/11/20 21:29:04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