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浅析初中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第四中学 董书超
【摘 要】 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实现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与对话,让我们的课堂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发展中成长。且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构建积极向上的合作意识,才能在学习中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合作探究小组;建设;合作;意识;评价机制
新课堂理念的不断深入,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活力,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激情;同时也结束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朝着发挥集体,共同协作的方向发展。但在欣喜的同时需对小组合作建设进行反思,小组合作探究场面非常热闹,同学们都在进行合作探究,但仔细观察少部分学生趁机做其他事情,无心倾听别人的发言等。为此,在我们的课堂上需要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率。
一、强化探究小组建设及职能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化,有学生自由组合的,也有教师指定的等等,这样的小组建设往往忽略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学困生的转化与带动,时间久了就会导致优生更优,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这就需要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小组建设一般以6人为宜,人员搭配上既要考虑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学生性格的差异,男女比例等因素,通常将6名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次(2人)为基础知识强的学生,需考虑文、理科相搭配;B层次(2人)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C层次(2人)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座位结构图人员结构图
明确职责:
学习小组长:带本组成员制定本组的学习目标,包含平均分、全科合格、单科高分(以期中、期末测试为依据),近期需完成的学习任务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等。
行政小组长:主要负责本组的德育工作,记录违纪行为、学生缺交作业情况,卫生、值日有没有做到位,并做好周统计。
纪律委员:负责本小组的纪律情况,保障本小组能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受其他人员的影响。
记录员:记录本组合作探究学习时交流的内容,整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
发言人:负责汇报、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二、培养、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核心,小组讨论的质量反应出合作探究的优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能把握好讨论的时机,讨论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探究深化课堂、促进合作交流,提升小组合作的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又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1、在展开合作探究时目的不明确,分工不细,有的同学就会座在一旁无所事事;有的同学也在讨论,但与主题无关;有的小组草草了事,甚至出现个别同学的意见代替全组同学的意见。2、学生合作探究放开收不回。驾驭课堂弱的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由于没有控制好,致使学生讨论漫无边际。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1、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前,必须明确讨论的主题,明确各自的分工;2、加强团队合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紧扣主题进行归纳、整理;3、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合作的效率。
三、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打单独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唯有合作才是教学相长,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只有相互合作交流才能促进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发生改变,原来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教师更多时候变成了引导者或组织者;而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会发生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组织者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做储备,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
没有开展合作探究时,学生基本上都是自己学自己的,除了作业上的交流,几乎没有其他的学习交流。现在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过去的学习单体变成了团体,发挥了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交流发言的能力。
四、建立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学生合作探究在课堂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套可行性的评价体系(分数值)。即不能太复杂,在课堂上无法操作,也不能太过于简单,简单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对小组评价: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小组给予加分
对个人评价:代表小组发言加分(A、B、C三个层次
的同学发言分别加1分、1.5分、2分),评价其他小组发言的加3分。
对小组评价:每周本小组德育表现好(0违纪)的加2
分,做好人好事的加0.5分,每次总结性测试平均
分在原来基础上提升的加2分等,反之扣相应的分。
对个人评价:每周“0违纪”的同学加2分,学习任务
完成的优的加2分,反之扣相应的分;每次总结
性测试高分者、全科合格者加2分(不扣分)。
每个月进行一次统计,小组间采用星级制奖励办法,第一名六颗星,第二
名四颗星,第三名两颗星。对学生个人根据每个月的综合得分评出“德育之星”和“学习之星”。这样即形成组内合作又促使组间、组内成员竞争。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终结性定论,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而是一个激励机制,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提高。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元化,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逐步完善,才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张玉民.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
[3]郭传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4]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 【发布时间】2016/11/20 21:29:43
- 【点击频次】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