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微型习作,让学生轻舞飞扬
【关键词】 ;
【正文】
一、微型习作,儿童精神的天性需求?
每个儿童,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喜欢表达,叽叽咕咕的呢喃,哇哇呀呀的啼哭,手脚并用的体态,都在向外界表达着他(她)的情绪和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能力的增强,儿童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用笔进行书面表达。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儿童不喜欢作文,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究其原因,是成人世界提供的表达方式过于单调,不是口述就是文字,加之不少儿童生性内向,不善于在口头描述内心世界,而书面表达所遭遇的障碍更大,可以熟练使用的文字捉襟见肘,常常词不达意,汉拼混搭,极大地影响表达效果,严重地挫伤儿童书面表达的积极性。
微型习作呵护儿童的表达天性,顺应儿童的表达特征,推崇写简短文章。学生为需要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为表达思想而写作。首先,微型习作不限定字数。心情小记、新闻评论、杂感随笔、生活点滴……皆可自成一体。花草树木、白云雾霭、鸟栖虫居,一颗露珠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斑斓的童话。谁说不能涌现出好文章?其次,不求全、不求整,目标单一,约束少,断想式、对话式等等,均可用于练习。再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上,阅读时,课后,均可完成,对学生进行放松的、开放型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由飞翔,爱上写作。
二、微型习作,儿童言语的个性之门
古人倡导“亲其师,信其道”,而现代语境是“信其师,亲其道”。因此,一个儿童在学校说的话,无形中被强制贴上一个又一个框框,要说书本上的话,要说老师所要求的话,要说规范的话,否则就会被沦为“异类”。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发现,儿童的习作中,充斥着大量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自己的故事、情感、体悟。
我们常常听到同行们说:这些孩子,离开教室,个个都神气的不得了。其实,儿童是最乐于表达的,他们的信手涂鸦,叽叽喳喳,恰恰是因为他们灵动的思想世界;儿童也是天生的故事大王,教室里、操场上、楼道间、路队上、餐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眉飞色舞的讲述。可是,传统的习作要求,却让一个个天性爱表达的孩子远离自己的故事,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一篇篇习作,细细想来,可能教育教学中大行其道的“听话哲学”成了孩子们个性语言世界的雾霾!
微型习作就像一道“光亮”,照向每个儿童内心黑暗和隐秘之处,让在场的生命个体感到温暖与安全,让言说的生命个体不感到自卑与羞耻,让分享的生命个体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愉悦。在微型习作这样的自由场里,每个儿童都可以剪断束缚他们的左右枷锁,正视自身故事的价值;每个儿童都可以插上灵动的羽翼,自信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故事;每个儿童都可以遨游攀登,寻觅自己喜爱的故事。
微型习作就是“打开”,打开每个儿童独特的生活世界。这种打开是柔暖的,在波澜不惊中推开言语之门;这种打开是双向的,门里门外形成的畅达言语对流。儿童的语言和精神之门一旦打开,“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再是儿童习作中的稀缺资源,而是儿童写作的一种基本常态。
三、微型习作,儿童作文的生活源泉
微型习作大体可以有以下种种作文训练样式:实录、断想、格言、箴言;日记、书信体、新闻体;随笔杂感体、评点体、对话体等等。
微型习作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我们常说,熟视无睹,熟悉了的事物很容易使人在精神体验和感受上“色盲”和“弱视”。要使文章写得别具情趣,富有新意,就要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充满新鲜的体验和感受,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作文写的好的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微型习作,就像磨刀石,于细微之处,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一朵独自绽放的小花,一棵努力生长的树苗,一次公共场所的遇见,一份突如其来的测试……都能让孩子们有所发现,尽情表达。
微型习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给人的教育和启示从来都不会是现成的、显性的,而是暗示。微型习作,能很好培养悟性,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暗示的意会和解读的能力,引导儿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让儿童主动发现真、善、美,为之追求,积极抒写,同时因习作让童年更加难忘、永恒、幸福。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擦亮”自己的双眼,主动发现,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观察、感悟,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人间百态,学生观察体验着,思考感悟着,学会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记录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家庭生活是每个孩子永不枯竭的习作源泉,温馨的抚慰、亲情的弥足珍贵,一个灵感涌现的精彩语句,都可以成为学生微作文的内容。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文骏老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碎片阅读”与“小微写作”的概念。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这启示我们,“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只要我们注重“微写作”,并将之纳入作文教学体系,便可使之开拓出作文教学的新风景。
微型习作,让学生轻舞飞扬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戴 菁
微博、微信、微型小说、微电影、微课……信息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微时代”。微者,小也。小者,易于操控,易于奏效,人们乐于接受。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平民、更大众、更迅速、更精炼的文字表达。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题型改革,增设了“微型写作”。由此可见,微型习作的应运而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更符合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需要。
一、微型习作,儿童精神的天性需求?
每个儿童,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喜欢表达,叽叽咕咕的呢喃,哇哇呀呀的啼哭,手脚并用的体态,都在向外界表达着他(她)的情绪和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能力的增强,儿童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用笔进行书面表达。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儿童不喜欢作文,不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究其原因,是成人世界提供的表达方式过于单调,不是口述就是文字,加之不少儿童生性内向,不善于在口头描述内心世界,而书面表达所遭遇的障碍更大,可以熟练使用的文字捉襟见肘,常常词不达意,汉拼混搭,极大地影响表达效果,严重地挫伤儿童书面表达的积极性。
微型习作呵护儿童的表达天性,顺应儿童的表达特征,推崇写简短文章。学生为需要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为表达思想而写作。首先,微型习作不限定字数。心情小记、新闻评论、杂感随笔、生活点滴……皆可自成一体。花草树木、白云雾霭、鸟栖虫居,一颗露珠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斑斓的童话。谁说不能涌现出好文章?其次,不求全、不求整,目标单一,约束少,断想式、对话式等等,均可用于练习。再次,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上,阅读时,课后,均可完成,对学生进行放松的、开放型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由飞翔,爱上写作。
二、微型习作,儿童言语的个性之门
古人倡导“亲其师,信其道”,而现代语境是“信其师,亲其道”。因此,一个儿童在学校说的话,无形中被强制贴上一个又一个框框,要说书本上的话,要说老师所要求的话,要说规范的话,否则就会被沦为“异类”。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发现,儿童的习作中,充斥着大量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自己的故事、情感、体悟。
我们常常听到同行们说:这些孩子,离开教室,个个都神气的不得了。其实,儿童是最乐于表达的,他们的信手涂鸦,叽叽喳喳,恰恰是因为他们灵动的思想世界;儿童也是天生的故事大王,教室里、操场上、楼道间、路队上、餐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眉飞色舞的讲述。可是,传统的习作要求,却让一个个天性爱表达的孩子远离自己的故事,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一篇篇习作,细细想来,可能教育教学中大行其道的“听话哲学”成了孩子们个性语言世界的雾霾!
微型习作就像一道“光亮”,照向每个儿童内心黑暗和隐秘之处,让在场的生命个体感到温暖与安全,让言说的生命个体不感到自卑与羞耻,让分享的生命个体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愉悦。在微型习作这样的自由场里,每个儿童都可以剪断束缚他们的左右枷锁,正视自身故事的价值;每个儿童都可以插上灵动的羽翼,自信地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故事;每个儿童都可以遨游攀登,寻觅自己喜爱的故事。
微型习作就是“打开”,打开每个儿童独特的生活世界。这种打开是柔暖的,在波澜不惊中推开言语之门;这种打开是双向的,门里门外形成的畅达言语对流。儿童的语言和精神之门一旦打开,“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再是儿童习作中的稀缺资源,而是儿童写作的一种基本常态。
三、微型习作,儿童作文的生活源泉
微型习作大体可以有以下种种作文训练样式:实录、断想、格言、箴言;日记、书信体、新闻体;随笔杂感体、评点体、对话体等等。
微型习作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新鲜感。我们常说,熟视无睹,熟悉了的事物很容易使人在精神体验和感受上“色盲”和“弱视”。要使文章写得别具情趣,富有新意,就要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充满新鲜的体验和感受,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作文写的好的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微型习作,就像磨刀石,于细微之处,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一朵独自绽放的小花,一棵努力生长的树苗,一次公共场所的遇见,一份突如其来的测试……都能让孩子们有所发现,尽情表达。
微型习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给人的教育和启示从来都不会是现成的、显性的,而是暗示。微型习作,能很好培养悟性,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暗示的意会和解读的能力,引导儿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让儿童主动发现真、善、美,为之追求,积极抒写,同时因习作让童年更加难忘、永恒、幸福。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方法,引导孩子“擦亮”自己的双眼,主动发现,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观察、感悟,纷繁多彩的社会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人间百态,学生观察体验着,思考感悟着,学会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记录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家庭生活是每个孩子永不枯竭的习作源泉,温馨的抚慰、亲情的弥足珍贵,一个灵感涌现的精彩语句,都可以成为学生微作文的内容。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文骏老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碎片阅读”与“小微写作”的概念。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这启示我们,“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只要我们注重“微写作”,并将之纳入作文教学体系,便可使之开拓出作文教学的新风景。
- 【发布时间】2016/11/20 21:40:35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