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读”的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读”的效率
贵州省安龙县海子镇田马小学 韦 洪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素养之中包括“阅读 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把读的权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给足,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教给 学生一定的学习和读书的方法。 可是,目前小学的阅读教学,耗时低效,教师讲得多或问得多。教师“满堂灌”,课堂貌似活跃,实则不然。记得我上小学时的情景,每天早上背着书包踏入学校的大门,迎面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那时觉得很好听。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叫抑扬顿挫,叫悦耳动听吧!伴随着儿时的记忆,我也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当上了语文老师,我的课堂也要飘出朗朗的读书声。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朗朗”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 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读为本,把朗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让语文课堂有朗朗的读书声。朗读如此的重要,但是如今课堂上却往往以教师讲评代替了学生的朗读,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激情澎湃,学生沉默不语,死气沉沉。或有热热闹闹的朗读形式,却无实实在在的情感内容。不管年级高低,不管课文类型,课文体裁,都是用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往往由于教师对课文过多的架空的分析、提问,挤去了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时间。教师教完一篇课文,学生都没有一次“读”书的机会。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不能熟练朗读,更不能背诵,致使学生语言贫乏,说话不流畅,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朗读和背诵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这种“读”占有其他活动无法代替的重要地位。一有利于理解语言文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道出了“读”对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教授任何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并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都离不开读,靠读为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认识事物靠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二能增强语感。语感是指对有助于的感受能力。强烈的语感能把读者带入文章的意境,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 教学《苦柚》,描写小姑娘外貌一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多读几遍,想想读到了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从小姑娘胸前别着的校徽可以知道他 是一名中学生,“红红的脸蛋”、“浅浅的酒窝”、“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这些外貌衬托出小姑娘的美丽、朴实;“安静”、“出神”、“早以忘了自己是买柚子 的了”,从这儿可以看出小姑娘是爱学习的孩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刻画出一个淳朴中学生形象。学完全文后,再回读这段,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说说自己心 目中小姑娘的形象,这时的小姑娘在学生心目中比较丰满、栩栩如生了。此时学生脑海中浮现的以不是文字描述的形象,而是融入了理解小姑娘美好品质之后再创造 的形象,这是一种感情的升华。而朗读和背诵是产生语感谢的前提条件。三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要进行读的训练,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教师可利用儿童好问心理引导他们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再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通过阅读去解决了,就会越读越有兴趣。其次要指引思考的路子,学生往往在阅读中,困难的就是不会想,不知朝哪方面想。教师就要给予指路。如读一篇文章,先要弄清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再看这些内容是怎样表达的,还要仔细揣摩文章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第三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如读书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悟出词义;不理解的句子,可先弄清关键词的意思再理解全句,也可联系上下文或全文领会句子含义。在读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眼到,看清字及标点;口到,开声朗读,熟读成诵;心到,想问题及提问题;手到,查查字典,画画重点或优美词、句。第四要注意评估。在检查“读”时,师生要认真听,以作出正确的评定,肯定长处,指出问题。要多鼓励,特别要注意帮助差生获得好成绩,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读的功能也各有不同,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然后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 性。”所以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 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 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救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 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6/12/27 21:14:19
- 【点击频次】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