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高中德育教学方法

 

【作者】 杨文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高中德育教学方法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杨文虹


  【摘 要】 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低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高效开展更是一大难题,其中德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较为突出。当前中学活动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德育活动都是按照成人的愿意而设计的;德育活动的内容空洞无味;德育活动形式是制度化的;德育活动的发展滞后不前。产生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是缺少了游戏,如果把游戏融入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回归到生活的世界,让学生自主与自愿参加的活动,那么德育工作就能有效地开展了。
  【关键词】 游戏;德育活动;中学德育教育

  中学的德育教育大多数是通过德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大部分学校都重视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动。其中不乏有:读书会、座谈会、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班会、团会等,但是它的实效性却经常遭到质疑。虽然学校和教师都精心设计的德育活动,但是学生参与其中却心不在焉,倦于应付而体验不到活动的意义。据了解,不少学生都记不起了曾经参加过什么活动。如果德育活动不能再学生脑海里或心灵上留下痕迹,那么德育活动的意义又何在呢?本文尝试分析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当中的活动存在的困惑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一、现今中学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德育活动存在的若干问题
  现在,中学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往往存在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和目的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的低效性。
  其一,在主体方面。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在自觉自愿地参加所喜爱的活动时,活动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现在许多学校的德育活动多是由学校和教师确定的,是以成年人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因此,学生丧失了主体的地位,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其不足之处是以社会价值关代替或压制了个体的价值关,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发展的需要。
  其二,在形式方面。德育活动形式存在形式主义和表演性的问题。在德育教育中,学校经常开展常规式的活动,如班会、升旗、卫生等。虽然这些活动可以在于系统化地组织和规范,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持续性与稳定定,但是常常这些都是走形式化,而成了呆板与木讷的表现形式。另外,学校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德育活动的开展被当做是一次任务或者是一场表演,短暂的表演后又投入紧张的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学生对不感兴趣的德育活动持以一种表演的心态,表演完后就忘了活动的意义和感受。因此,德育活动的形式化与表演化的弊端,很大程度导致了德育活动的低效性。
  其三,在内容方面。中学德育活动往往是有所准备的,是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但是这些设计和安排常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又常滞后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另外一方面,是教师与学校的主导与设计的,内容多是在成人的视角下,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而决定的。所以这些德育活动的内容常脱离学生的经验,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在青春期发展的规律的特点和需要。
  综上所述,德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德育活动形式的僵硬和表演化,德育活动内容的空洞等是导致德育教育滞后不前,实效低下的重要因素。德育活动成为一种规训或表演,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苦”多于“乐”。从学生的发展现状看来,要学生乐于游戏活动,自愿自觉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那么开展高效的德育教育将是可以期待的。
  二、将游戏融入德育活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游戏活动的呼声
  青少年时期天性好动,东西方却对儿童这一天性持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基本持肯定态度,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指出:“游戏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唤醒并培养他们各种公民的和普遍的品质。”而东方人则不同,尤其在中国。鲁迅在《呐喊》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解放孩子及其父母的呼唤。
  (二)游戏融入德育活动的可行性
  首先,游戏中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在游戏中,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能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品格与完善个性,并且能通过游戏树立一定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如,“胡森在其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游戏的教育功能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归纳。他认为,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能培养儿童……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自居作用与感情移入,勤奋、自我牺牲和勇敢等能力和品性……我们在童年时期玩过的那种有组织的游戏能帮助我们进行遵守公众规则的精神实践与体验。我们从中学会了等待机会、变换角度、经历等级制度和与别人合作,我们经历了胜利与失败、冲突与和解。
  三、发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游戏活动
  校园游戏活动是学生游戏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让校园游戏活动丰富起来,通过提供多种多样优良的游戏资源,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生活的真正权利,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健康成长。
  (1)发掘学生游戏的玩伴资源。在校园游戏生活中,寻找游戏伙伴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以班级为单位划分的学生群体有利于亲密伙伴关系的长期维系。相比之下,放学之后的情形就不那么乐观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长考虑到安全问题,一般不主张孩子在外面玩耍,许多学生放学之后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家中。学生缺少游戏的玩伴,这导致了游戏的孤独化。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校外的群体游戏。对于学生,游戏小组应更多地发挥看护、陪伴的作用。以“游戏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户外游戏,既能够保证安全问题,也有利于消除独生子女的孤独心理,让他们之间建立起亲密健康的伙伴关系。
  结束语
  游戏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应当了解游戏对于学生的意义与价值,主动关注学生的游戏生活,充分挖掘游戏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校园游戏呈现出的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以此为突破口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富有创造精神的游戏生活。同时,教师也需要思考传统游戏在今天校园生活中的价值,设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游戏资源,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在教育建制中谋求儿童合理的游戏时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2]李燕.游戏与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李敏.游戏与学习——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 【发布时间】2016/12/27 21:20:49
  • 【点击频次】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