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崇 冲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9~60页“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学生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让学生在经历教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建立线段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棉线一条、长方形纸一张、直尺、课件。
学生用具:每人准备棉线一条、长方形纸一张、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曲直。
1、(课件出示一直一弯两条公路)同学们观察这两条公路,从形状上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2、(课件出示两直两弯两根线)再请同学们看看这两组线,你发现左边的两条线与右边的两条线有什么不同?(左边是弯曲的,右边是直的。)
[评析:“直”是线段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教者在教材外增加了现实生活的题材——笔直的公路与弯曲的公路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形象地感知曲与直。同时考虑到从现实例子到数学图形又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教者又增加了两条曲线与两条直线的对比,让学生在图形上进一步有曲与直的对比印象。]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认识线段的直。
同学们桌上都放着一根线,把它放在桌上,它是什么形状的?
(弯曲的)(让3人以上说一说弯曲的)
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直吗?试一试。(学生操作、汇报)
说一说你是怎样使它变直的?对,两手捏住线的两端,把线拉紧,就变直了。
(课件出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齐读)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齐读)
(师拉直线)谁能来摸一摸老师两手之间的这一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同桌之间一个人把线拉直,另一个人摸一摸线段。
师:(竖方向把线拉直)这样拉,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行)
(斜方向把线拉直)这样拉,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行)
小结:不论横着的方向,还是竖着的方向,不论我这根线,还是你那根线,只要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都可以看成线段。
(师把线放松)这样拉行吗?为什么?(不行,不是直的)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征吗?(课件出示并板书:线段是直的)
[评析: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者尽量根据学生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设计让学生把线拉直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觉线段是可以摸得着的,让学生通过手尖的操作,在脑中形成一个“把线拉直,两手间的这一段就可以看成是线段。”的直观感受,形成“线段是直的”的初步印象。同时,教师变化方向与用不同的线进行直观演示,通过变式强化了学生对线段本质特征“直”的把握。]
2、比一比,认识线段两个端点。
师: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课件出示:线段可以用 表示)
看老师画一条线段(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画一画线段(手指描一下线段)。
师:同学们,线段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这两小竖是表示什么吗?)(表示线段的两端,就是小朋友手捏的地方,在数学上叫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课件出示并板书: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一起说一说线段是什么样的?(齐说: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请同学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把它印在脑海里。
[评析:在学生的头脑中刚建立线段是直的表象,师画出表示线段的图形有两条短竖,于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释疑,使学生获得线段有两个端点的认识。再让学生通过齐读和闭眼想一想,使线段的特征得到进一步内化,在学生的脑中建立线段完整的表象。]
3、认一认,加深线段特征的认识。
师:记住了线段的模样,你能很快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60页“想想做做”第一题)
下面哪些是线段?
(1)生回答,师出示答案。
(2)教师结合讲评提问:为什么第1和第3个图形不是线段呢? (第1个图形中,线是弯曲的;第3个图形也是弯曲的线。)
(3)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数一数,渗透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课件出示60页“想想做做”第二题)
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 )里。
(1)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2)汇报:到屏幕上用教棒数一数。师出示答案。
(3)同学们,这些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你能找找这些线段的端点在哪儿吗?(让学生指一指每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4)小结:这些线段的端点没有标出来,但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是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线段围成多边形时,端点可以不标出来。
[评析:让学生依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找出线段,强化了线段在学生脑海里的表象,突出了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让学生数出一些常见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让学生明白线段围成多边形时,端点可以不标出来,并渗透多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5、找一找,寻找生活中线段原型。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例如,这根直尺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师示范并指出端点)(课件出示尺子并闪动边)。你能在我们身边找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吗?请同学们摸一摸身边物体上的线段,找找两个端点在哪儿?(有困难的同学请自学课本48页)
小组讨论、找线段、汇报。(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小结:尺子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我们课本的边是线段,黑板的边也是线段……
请同学们看一看生活中的这些物体上有线段吗?谁能上来找一找。
(课件出示:篮球架、斑马线、条纹衬衫、广告牌)
小结:线段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它有时可以规范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安全,有时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评析:认识了图形上的线段,又要让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从身边熟悉的物体的边中找线段,体现了源于现实,又回归现实的思想,这时学生用数学眼光从身边找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叙述语言的正确性,要说某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的特征,并指出线段的两端在哪,使学生感受到尽管有时不能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总是存在的。]
6、画一画,感受线段有长有短。
师:同学们,你们想画一画线段吗?
(1)示范画线段。看老师画一条线段。(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端点,再把尺放稳,用左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从这个端点起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另一个端点。)请同学们画画看。
(2)学生试画、展示。
(3)指导多种工具画线段。你是怎么画的?有不一样的吗?你在画线段时请什么工具帮忙的?如果不用直尺,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画出一条线段吗?
(指出:一般情况下用尺子画线段,如果我们没有尺子的时候可以借用其它工具画线段)
(4)认识线段的长短。
师:这几位小朋友画的线段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实物投影出示三位小朋友画的长短不一线段](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这里我们不但画出了这么多的线段,而且还知道了线段有长有短。
7、折一折,比比线段的长短。
(1)比较线段长短。
师:(手拿一个长方形)你能找出这个长方形上的线段,再说说哪一条线段长,哪一条线段短吗?(生寻找并汇报)
(2)创造新的线段。
你能在这个长方形上再创造一条线段吗?(有困难的同学请自学课本48页)(说想法、操作、汇报)
(折一下,展开,折痕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在哪儿?
[评析:画一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进一步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折一折,这个过程中设计让学生创造线段这一有挑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有较深的活动的体验,同时又深刻地体验线段有长有短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同学们学得真漂亮,敢不敢用今天所学知识迎接一些挑战?
1.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课件出示60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练习。
(2)课件动态演示画的过程。
(3)师:连接这两点你画出了几条线段?你呢?这说明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这两点正好是线段的端点。
2.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课件出示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
(2)课件动态演示画的过程。
(3)师:画成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3.现在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课件出示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练习、汇报。
提示语:还有没有两点没有连接呢?
(2)课件动态演示两种有序画的过程。
(3)小结:不论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连,只要不重复、不遗漏,结果都应该是6条线段。
[评析:让学生用直尺给两点、三点、四点连线段,既练习了画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又使学生初步体会了“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线段与多边形的内在联系。同时,“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学生画线段时容易遗漏中间两条,教者通过“还有没有两点没有连接呢?”这一提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完善答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畅所欲言,谈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小结:看,今天我们从这条细线上学到了关于线段的有趣知识。其实,很多数学知识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事物上,如果你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最后,老师将本节课内容编了首儿歌送给同学们:线段线段,有长有短。两个端点,直的一段。(课件出示、齐读)
[评析: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收获,不但回顾了所学内容,更使有关线段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让学生“说过了,就记得了”。最后,教者将数学知识编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让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 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得知识。教学中,教师借助小动物跳远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来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激发其浓 厚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又创设三个层次的“夺星练习”这一富有挑战性、激 励性的练习情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之后,又能兴致盎然地投入巩固练习,获 得对线段的更深层认识。
二、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 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 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 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 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 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 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 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
- 【发布时间】2016/12/27 21:26:15
- 【点击频次】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