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浅探
【关键词】 ;
【正文】
1、创设情境,融知识于情境中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这碗汤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将知识融于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例如:在讲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由于水分的散失,带走了热量,从而调节了植物本身的体温,对于初一得学生很难理解。不妨这杨来组织教学:在炎热热的夏天站在太阳底下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然会想到热,长时间站在太阳下会出现什么现象?中暑等等。于是提问:植物在太阳底下为什么不会那么热,不会被太阳照伤呢?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蒸腾作用导致了水分的散失,带走了热量,降低了植物的体温,使植物在太阳底下不会晒伤。故起到调节植物体温的作用。
2、带问题阅读,从阅读中获取知识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数来自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仅次于视觉,因此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把阅读置于中心位置。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中,先出示问题:1、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依据?2、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有什么分布特点?3、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有很多相同点,你对始祖鸟能做出什么推测?4、哪种生物与人类的情缘关系近?5、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常采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第57-58页和多媒体展示的各种化石图片,通过归纳总结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再总结补充,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
3、交流分享,从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这说明通过交流获得的知识比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设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偏差,通过交流得以补充。例如: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 4 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通过汇报使不同组的同学都获得其他组的结论,获得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4、时时练习,从反馈中巩固知识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小学要重,加上生物学科在初中升学时只分等级,不计入总分(贵州六盘水地区),所以对初中生物部分学习应尽量放在课堂。无论是新知识学习,还是旧知识的复习,都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能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所以反馈是学生知识输出并不断矫正的认识过程,是认知的重要环节之一。反馈练习的题量要适中,题型要新颖,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及时补偿教学、拓宽知识面;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笔答,个人口答;可以是小组竞赛等。例如:在上《神经系统的组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节,我用了3道题(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2.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3.有些人的神经系统由于受到过严重的损伤,致使其中的一部分处于死亡或抑制状态,他们有心跳、有呼吸,但不能自主活动、没有意识或者意识蒙胧,被称作植物人。植物人的神经系统可能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什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巩固。
总之,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又要减负又要全面发展的今天,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课堂 , 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充满活力!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方法,有不对的地方,期待同行们指正。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浅探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 梁正平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近年来,生物科学技术成了推动人类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关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在我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受生物课程设置(七、八年级开设生物课,九年级不开设生物课。)和初中学升学考试的影响,学生对待生物课往往很随意,不那么重视,以及受根深蒂固的“副科”的影响,导致初中生物老师难当。在这种境况下,我们初中生物老师就更应该注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弥补当前初中生物面临的困难。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竟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得竟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方法和体会,以期待和同行共同探讨。
1、创设情境,融知识于情境中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这碗汤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将知识融于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例如:在讲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由于水分的散失,带走了热量,从而调节了植物本身的体温,对于初一得学生很难理解。不妨这杨来组织教学:在炎热热的夏天站在太阳底下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然会想到热,长时间站在太阳下会出现什么现象?中暑等等。于是提问:植物在太阳底下为什么不会那么热,不会被太阳照伤呢?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蒸腾作用导致了水分的散失,带走了热量,降低了植物的体温,使植物在太阳底下不会晒伤。故起到调节植物体温的作用。
2、带问题阅读,从阅读中获取知识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数来自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仅次于视觉,因此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把阅读置于中心位置。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中,先出示问题:1、什么是化石,为什么化石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依据?2、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有什么分布特点?3、始祖鸟与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有很多相同点,你对始祖鸟能做出什么推测?4、哪种生物与人类的情缘关系近?5、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常采用什么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第57-58页和多媒体展示的各种化石图片,通过归纳总结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再总结补充,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
3、交流分享,从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这说明通过交流获得的知识比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并创设条件让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思考去获得知识、提高认识并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全面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偏差,通过交流得以补充。例如: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 4 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通过汇报使不同组的同学都获得其他组的结论,获得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4、时时练习,从反馈中巩固知识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比小学要重,加上生物学科在初中升学时只分等级,不计入总分(贵州六盘水地区),所以对初中生物部分学习应尽量放在课堂。无论是新知识学习,还是旧知识的复习,都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能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所以反馈是学生知识输出并不断矫正的认识过程,是认知的重要环节之一。反馈练习的题量要适中,题型要新颖,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及时补偿教学、拓宽知识面;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笔答,个人口答;可以是小组竞赛等。例如:在上《神经系统的组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节,我用了3道题(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2.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3.有些人的神经系统由于受到过严重的损伤,致使其中的一部分处于死亡或抑制状态,他们有心跳、有呼吸,但不能自主活动、没有意识或者意识蒙胧,被称作植物人。植物人的神经系统可能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什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巩固。
总之,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又要减负又要全面发展的今天,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 ,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课堂 , 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充满活力!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方法,有不对的地方,期待同行们指正。
- 【发布时间】2016/1/23 17:53:10
- 【点击频次】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