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职业高级中学 施丽琼
【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本文结合中学化学教学,从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渗透环保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环境意识;生态道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生态道德,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生态道德:
一、充分发挥化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对学生安全、环保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1.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化学教材,渗透环境保护知识。
首先,应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水的内容时,使每个学生明白中国人均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缺水城市有200多个。更为严峻的是水体污染现象严重,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都使水受到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在学习空气的内容时,使学生知道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造成的后果,如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性等等。学生了解环境的恶化状况,就能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应倡导绿色化学的理念。工业“三废”与水、大气的污染;农药、化肥与水、土壤的污染;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不完全燃烧与环境污染;我国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及危害;建筑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与环境恶化;氢能源的优点及获取途径;CO、SO2、NO2的产生途径和消除办法;绿色化学理念及工艺的重要意义;电池、含氟制冷剂的功与过;人类对CO2的依赖性与温室效应;洗涤剂、塑料的是与非;重金属及离子与环境;人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与环境;化学工业与环境;吊白块、瘦肉精、苏丹红、三聚腈胺等非法食品添加物与生命、健康、社会公德及责任。
2.通过化学实验渗透安全意识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有些实验的试剂或产生物易燃、易爆、易挥发,有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在操作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正常进行,要对学生强调安全知识及急救措施的教育。
3.通过化学实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到药品及有毒或有害物质,特别是有毒气体直接危害师生健康。因此,在实验中,老师应对学生强调,做实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做实验时,老师在实验操作中要正确、规范,要防止出现忽视环境保护的一些演示性操作错误。例如,在普通教室中进行有毒气体的抽取实验,却忽略了安装尾气吸收装置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废液、废渣和剩余药品,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实验中,废弃的物质倒在废液缸中,可回收的物质尽可能回收利用。如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制取完氧气,指导学生回收二氧化锰和氯化钾,充分利用每一种药品。在做酸、碱、盐的实验中,酸性、碱性或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经处理后再排放。任何一件事都尽可能考虑到保护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通过课外环保活动养成环保习惯。
组织学生收集雨水,测定雨水的PH值,从一个方面了解本地空气污染情况;收集废旧电池,防止其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出黑板报宣传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使更多的人了解节省能源就是保护环境;在班级中号召大家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等等,环保习惯的养成不仅个人受益,家庭社会都受益。
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生态道德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所以也属于道德范畴;它从道义上规定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上的责任与使命,对人类的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所以,这种行为规范主要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将人类的诸多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中去,以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义务与责任,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平衡的状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应承担起培养学生逐渐提升生态道德修养的义务与责任。
1、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任何的教学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为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已经对于某些化学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加上相关的实验,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以及结果,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观察、理解以及思维能力。比如:“三废”问题是我们的化学实验经常遇到的状况,如何来处理自己实验所带来的废气、废液、废渣,看似是不起眼的小事,但生态道德习惯的培养其实就来自学生解决自己身边一些小事情的做法,而这些点滴的小事情却能孕育大智慧,使得学生可以将某种环保处理方式的思维模式应用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所以关于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的环保问题,并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比如怎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将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废物做到最少排放和最低的污染程度,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到变废为宝,回收再生,最终做到实验材料的循环利用。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学到了有趣实用的化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和意识,真正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2、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的第二课堂中 。
我们把以课堂和实验室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以各种化学课题研究为主旨的课外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第二课堂”。如果我们说第一课堂的目的在于培养专业知识,落实生态道德教育,那么第二课堂便是将生态道德教育转化为真实社会实践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当然更是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我们可以以各种化学课题研究为起点,通过多样的活动,将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真正扩展到户外,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中,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中,践行生态道德的要求。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相关社团组织学生去调研某些城镇企业的“三废”排放,以及对周边环境,水质情况和生物等进行化学检测,之后对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亲身经历感受生态破坏的后果以及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困难,因此,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种种行为进行重新审视,看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所以,这样一些有意义的化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此外, 在一些非常特殊的日子,比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教师应积极组织同学开展以校园环境污染或者周边污染为主题的一系列调研活动,并通过小报或者视频来展示其研究结果。这样从实处加深了学生自身对环境污染的清醒认识,同时也对周围同学起到提醒作用,在生态道德的教育中真正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生态环境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生态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生态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第三期 作者 朱铁
[2]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魅力中国》 2010年08期 作者 王凤琳
[3]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年02期 作者 卞昌中
- 【发布时间】2016/3/8 21:54:38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