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

 

【作者】 李绍惠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李绍惠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老师们总是感叹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存在着严重问题:或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
  【关键词】 新课标;写作教学

  首先,教师本身一定要转变观念。教师首先要确立如下新观念。
  第一,作文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整个过程都应该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进来。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到训练方式、批改方式、评价方式等等一系列事情,都要增加透明度。或者让学生来讨论决定,让学生参与操作。这样,学生就不仅会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而且会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做,全然不像以前那样当作任务来完成,甚至完全是应试的感觉。
  第二,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文字。思维从哪里来?关键还在于学生平时思想、知识、生活、语言等各方面的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们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从“动态研究”理论出发,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首先是在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上下功夫,而绝不应该只把精力花在“静态研究”之上,即只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上下功夫。
  第三,写作教学中要建立宽泛的容纳机制。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文也就可以在任何生活和任何学科中找到表现自己的丰富内容。这样,作文训练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写一些传统题材,如:《我的理想》、《我最崇敬的人》、《记忆深刻的故事》等,还可以写数理化的实验报告,写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写学校招生广告、写初恋滋味、写考试作弊心态剖析等等。写作题材一旦拓宽,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思维就会被激活,作文也就不可能被学生看成是应试的工具,是令人头痛的事了。
  第四,拟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需要。叶老也曾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地问问自己:(1)平时训练学生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2)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3)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在学生,训练者实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其次,也要转变学生的作文观。
  第一,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一件平常事。作文不是应试的需要,而是生活的需要。作文要写的是平常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体验。
  第二,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无定法”的事。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寄希望于让学生读一些“作文技巧”之类的书,或让学生读一些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这些书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能启发思维、拓展视野等,但帮助不会太大。而且如果运用不当,还会形成诸如说假话、抄袭等坏习惯。为什么诸如“作文秘诀”之类的书作用会不大呢?原因有二:一是作文反映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情感,而这些在书上是不可能找到的。二是文章总是内容决定形式的,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经验确定作文内容,有了内容再考虑如何表达,怎样开头、怎样构段、怎样结尾等等;先有形式再去“填”内容,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来的。观念一转,作文教学的天地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三、以读促写
  人们写文章,总是要经过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由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人们的头脑吸收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了头脑的鉴别、整理、挑选、联想等加工手续,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按照各种文章的组织规则输出许许多多有组织的信息,就是文章。从文章的产生过程来看,信息输入显然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感到无物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的确,学生整天囿于校园之内、教室之中,眼中风景不多,笔下风云难卷,也是客观事实。对此种情况,我们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并且做生活的有心人。
  1.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精炼概括地说明了量和质的关系、读和写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先决条件,要想让学生写出较好的文章,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输入上下功夫,让学生广泛阅读,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2.善读:不仅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破万卷’,即让学生学会“善读”。因此就必须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开列书目,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并组织学生订阅各种报章杂志;举办有关读书的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等。只有使学生“善读”了,才能从中吸取写作养料、思想养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道德修养,才会领悟在心,不必在意摹仿。自然运用于写作之中。“善读”,贵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注重引导其对各类知识的积累。应该要求学生向蜜蜂学习,采集语言、材料、思想等“花蜜”,建立各类写作仓库,让学生明白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3.熟读:阅读不仅要“善读”,而且还要“熟读”。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从当前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熟读成诵的量还是不够的。就中师课本而言,每学期20多篇文章,教材规定背诵的只有二、三篇古文,一、二篇现代文,再加三、四首诗歌。如此之量要想产生高效之质恐怕绝非一件易事。所以我们主张改进阅读教学,加强诵读教学,熟读乃至背诵古今中外较多的精美诗文,同时还能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采的描绘片断等等,只有一定量的文字材料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任意驱遣,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四、以写促读
  前面已经提到,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主张,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多写。坚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多鼓励”。所谓“抓大”,是指每学期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5—6篇大作文,文体要求和教材同步。教师认真辅导,重点讲评,做到保量又保质。所谓“放小”,是指每学期还布置学生课外练笔、自由作文,内容、体裁、字数等皆不作限制。一般每学期20篇左右,写得多的给予表扬鼓励。要求批改小组的同学及时推荐或学生及时自荐,教师及时查阅,发现比较优秀的作品及时面批,给予肯定,并加以指导修改,或推荐在班报上发表,或推荐在学校展廊展出,或推荐参加各类竞赛,或帮助推荐往各类报刊。一部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就更加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坚定了他们读书的信念:如此就带动了整个班级,使班内形成多读书多写作的良好氛围。
  五、以改促写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怎样批改才最为有效呢?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家长,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改,不仅包括改自己的文章,还应包括改其他同学的文章。互改作文,提供了同学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看到别的缺点,可警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看到别人在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上的优点,找到了与别人的差距,可激发自己努力上进;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学会咬文嚼字;改后写评语,既是阅读能力的一次检阅,又是写作能力的一次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作文教学,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开手脚。首先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引导学生在寻找作文的源头上下功夫。其次,在大力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老师们也千万不要遗漏了作文教学这块领地,作文教学中同样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 【发布时间】2016/3/8 21:54:56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