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自治县第三中学语文组 张惠敏
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以来,我深深地认识到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没几个,很多老师拿到学生的作文就头疼,不管怎么点拨,学生都觉得写作文特别难,久而久之,老师一谈到作文就摇头,学生一看到作文就变色,不是说明天交,就是翻材料,翻抽屉来拖延时间,他们也知道作文很重要,但就是不想写,怕写,写作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障碍.在这里,我主要谈谈记叙文的写作,希望能和大家切磋交流。在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的错误,题目是“我最高兴的事”,可是写的事情一点都让你高兴不起来,甚至是在胡说八道;题目是“最难忘的事”,可是写的事情一点都不难忘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题目,学生的文章都写成了完全的“记叙文”,只记叙一件事,完全没有一点色彩,没有体现出任何情感。
那么,究竟什么文体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包括散文、小说、人物传记、寓言、童话、消息、通讯、游记等。按内容,记叙文大致分为:写人为主的、记事为主的、记物抒情的、写景抒情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并非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具有,有些文章里,某些要素不交代也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如《最后一课》重点写的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对于事件的结果就没有赘述。
又该如何写人物呢?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性格特点。如《最后一课》并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心理,而是通过他的语言,外貌及小弗郎士的猜测刻画出来的。??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如《智取生辰纲》中对杨志的描写,通过他的语言描写,就可以让我们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学生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自我表演。作者要像影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如《香菱学诗》中的香菱,她学诗的痴态,可以看出她确实爱诗。再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对于这个人物的描写,就很传神,他就是自我表演。
可是有些学生在写人物时容易把故事写的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工作到深夜,高大的身影映在老师窗前,明亮的灯光依然在闪烁,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或者是给我们端水拿药,半夜起来给我们盖被子,为什么不写与我们一起促膝交谈或做游戏的时候呢?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和好了,或是有了误解,朋友却走了。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过去的框架套住我们的思想,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的境地。塑造的人物也过于模式化。知识分子总是戴着眼镜,老板总是挺着肚子。汉语是一种伟大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的,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描写。写作技巧有待提高,(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如写女士外貌,要么就是齐耳的短发,或扎着马尾辫,或披肩长发,或卷发头,有没有注意到头发的色泽呢?他有没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呢?(2)叙述太过平淡,缺少修饰和渲染,你一言我一语,不带情感色彩,也不知道人物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这些话,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缺少亮点,如果是细节,又像是在写流水账。(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平淡无味。
也许,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那只是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所以一定要下课外的功夫,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作为借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哪怕以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也可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虚构的真实并不比真切的真实效果差。正好比有个作家说过,作品中的人物有可能是天津人的脸,穿着北京人的衣服,说着四川方言。总而言之:观察生活,用心体会;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确定好中心,?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怎样描写这个人,写人通常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又或许,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背景,比如说《故乡》就是这样。通过描写闰土二十余年的变化反映一个社会背景。
我们又该怎样写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呢?巧妙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开头一定要如凤头一样精美。创设情境,情景交融,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为事情的记叙和情感的抒发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一场台风过后,晴空万里。”(《喂—出来》),套用诗词、歌词点亮文章,如?“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哼唱着这首歌,我深深体味到了思乡之苦。再有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它们,你就会走向成功,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读者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效果很好。如“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斑羚飞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种方法就是开头不兜圈子,直接进入正题,点亮文章主旨。用这种方法写的开头,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同时也能让人一目了然,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怎样写记叙文的结尾?结尾俗称“豹尾”,与开头一样重要。只有铿锵有力地结束全文,才能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画龙点睛法,在文章结尾用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点明文章的中心,如“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首尾呼应法在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中心,照应开头,从而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用名言警句深化中心,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话点出了陋室主人的德行高洁。
选材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个坎儿,很多同学就摔倒在这里了,我们说选材创新不能只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当然也要注意选材创新不等于描写社会阴暗面,学生在写作文时,还要学会和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要注意叙述顺序和修辞,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使作文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景,生动、形象、传神。同时还要有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勤写,善写,乐写,久而久之,才能写出精彩华章。
- 【发布时间】2016/3/8 22:03:44
- 【点击频次】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