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广西合浦县白沙镇初级中学 于发艺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反思,针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结合实际,按新课程标准理念,就如何更新学生观念、通过分组和划分责任,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用心去与学生沟通,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及自己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农村初中;现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初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缺少分析,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还有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家长,存在着不少知识缺乏者,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像陈某某初中不毕业,照样会赚大钱”等。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听你讲课了,这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肯定好。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听您的课,即使你讲得再好,教学的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的。所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物理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多数农村初中的学生不喜欢学物理,觉得难,没有兴趣,学习物理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一个精心设计的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再现物理实验,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案例] 在教学“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内容时,笔者先用“水浇不灭的蜡烛火焰”的实验让蜡烛在水中“燃烧”拉开序幕。学生反应很惊奇,为什么蜡烛火焰不熄呢?是不是在变魔术?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这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新奇有趣的实验片段,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处处涉及物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案例]在教学“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内容时,笔者先提出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汽车在马路上快速驶过以后,马路两边的树叶会向中间飘动,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思考身边常见现象中的为什么,进一步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3、通过讲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小故事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增强探究欲望。[案例] 在教学“机械运动”的内容时,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法国的飞行员在空中飞行时,发现身边有一个东西,他认为是昆虫,顺手抓过来,打开手,一看,啊!是德国的子弹。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子弹没有穿飞行员的手?学生很感到很奇怪,急于解开谜团,积极参与探究。
四、通过分组和划分责任,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物理课中有很多实验,要完成这些实验,需要几个学生共同努力,可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伙伴并不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不仅如此,有的孩子还会乘机捣乱。为了扭转这种现象,于是我把全班分为十个小组,实行量化打分,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评比小组的纪律,评比小组成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个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实验课上,则比小组分工是否明确,合作是否默契,实验是否成功,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对实验有没有改进,器材收拾得是否整洁。首先,小组长是轮流当,每次实验前,当班的小组长要提前安排好每个同伴的职责,其次是发言人,在每次实验结束后,每个组还要轮流派一位成员做实验总结。这样每个孩子都有责任,有任务,都觉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于是有了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他们会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尽量做到最好。通过担任小组长和发言人,既培养了每个孩子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表达能力,通过分组和划分责任,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主人翁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课堂效果明显好转。
- 【发布时间】2016/3/8 22:13:22
- 【点击频次】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