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巧用历史史料教学技巧 实现卓越课堂
巧用历史史料教学技巧 实现卓越课堂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校 唐 琼
【摘 要】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教学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如何选择准确的运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历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我们在史料教学中,选材要贴近学生,选材要有思考性,选材要适量。
【关键词】 史料教学;学生主体性;思考性;适量性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准确的运用史料,开展史料教学是非常有必要。
“历史充满着迷人而又重要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力量使人们着迷……然而,在讲这些过去的事情的课堂上,学生们呼呼大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历史课程之所以往往不很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没能准确的运用,没能发挥史料的价值,进行有效地史料教学。如何才能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选材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我们进行史料教学也一样,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史料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一)要贴近学生生活现实
现实生活是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思考的开始。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能很自然地开展,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英国的新生》这一课时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当前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大大缩短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英国前任戈登·首相布朗因为支持率一直很低,宣布辞职。2010年4月6日,英国宣布解散议会,英国重新大选。在经济危机和政治丑闻的双重背景下,这次大选被认为是自1992年以来,英国最激烈的一场选举。结果虽然保守党获胜,但未能取得过半数议席。2010年5月11日伦敦时间晚上7时,戈登·布朗向英女王辞职,并举荐作为反对党领袖的戴维·卡梅伦筹组新政府。在觐见女王后,戴维·卡梅伦接任英国首相,并于7时45分于唐宁街10号门外召开记者会。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够很好的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同时也能很好的的了解英国的两党制。因为学生很感兴趣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很好,通过学习也加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现实性,深刻性的认识。又如上《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官府与百姓的衣着不同体现出来的等级差异来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讲到现代服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班同学的穿着,除校服外有没有穿着一样的?然后得出现在服饰款式成出不穷,无论男生、女生都充分展示个性,不受身份等级的限制。进一步引导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中国的民主制度,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师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思想,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现实功能。以上这些例子,均力求在历史联系现实的思考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历史,让学生历史地认识生活。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使学生“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二)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其认知的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能力,因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学工作只有在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主要谈谈史料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初中三年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虽较初中阶段有总体的提高,但这三年也是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尤其是在初一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小学向初中的转变时期,他们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非文字史料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如上《鸦片战争》这一节课时,展示一些历史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表象,进而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结合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而把一些不易理解的历史事件讲解得更清楚。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本的地图和图表时,要在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想象力加以引导,使历史图景深植于学生心中,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历史事件,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文献史料,如需要教师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不宜采用;再比如对史家著述的运用也应慎重,因为一般学生很少会具备研读专业史的能力和兴趣。
但也不能因为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引用低水平的史料。这样提升不了学生的水平。我们的史料教学,不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下,也不能过于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
二、选材要有思考性
史料教学虽然非常有必要性,但并非每节课,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增加史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是否需要运用史料,运用哪些史料。只有准确地运用史料,才能凸显史料运用的作用和效果。准确运用史料也就是老师在备课中,在引用史料时要有思考性。
(一)选材要有针对性
选材要有针对性,就是选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最好能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比如在上《罗斯福新政》时,新政的实质、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这些史料。
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材料二: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他以少量的所谓救济来麻痹工人的斗志。
材料三:罗斯福自己说:“在美国,没有人比我更坚信私有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比本政府为这个制度效力更多。……为了挽救它,我们采取了迅速而激烈的行动”。
通过这三则材料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但要注意在体现了选择史料内容的针对性的同时,不能导致史料在真实性和科学性上产生问题。
(二)选材形式要多样
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
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或者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教师在选择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如讲述《两宋时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时,把考古发现、史家著述、文学作品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
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
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上《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中书法艺术时,可以多展示一些书法绘画的作品,使学生体会书法绘画为什么被称为艺术。这样做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
三、选材要适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的运用史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所以教材里有的尽量引用教材的史料,教材没有的适当进行补充。
(一)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
教材现成有的史料尽量用教材的,能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文献资料﹑图表﹑照片等,这些材料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初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们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在上《走向全盛的唐朝》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搜集课外史料。然后分别扮演角色介绍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生活情况,争抢着发言的学生有三十多位,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唐朝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唐都长安繁荣的史料发言,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余兴未尽时,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感觉到了唐朝前期特别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确是一个盛世,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朝代感到自豪,那么我们能否探究一下,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材料,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学生在情境、协作、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一定要准确地运用史料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
[3]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龚爱琴 《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
[5]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国外学科教育》2011年
- 【发布时间】2016/3/8 22:30:19
- 【点击频次】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