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作者】 袁 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实验小学 袁 梅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由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认识不到位,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活跃,不加分析地过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数学课看似热闹,却冲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把新课程理念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是相当必要的。因此,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堂课我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讲故事、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接着讲故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且饶有兴趣地接着讲故事。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中,我很快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种类似这个故事的数《循环小数》,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在活动中,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好数学。课堂仅是学习的一个点,仅靠书上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努力拓展学习的空间,架筑课内外的相互联系,让学生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在生活中感悟数学,领略数学的神秘和美妙。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实现情境中学习数学,对他们学好数学有积极意义。如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让学生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平均身高是多少?平均年龄是多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拿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说一说要买哪些商品,需要多少钱?怎样计算?在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事是可能性较大,哪些可能性不大……主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能够解决生活的问题,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三、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特别希望了解自己的生活。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从生活中寻觅数学。比如在教学“步测与目测”时,我先让一学生在教室从前面走到后面,从左边走到右边,学生会感到很奇怪:干吗要这样走来走去?我说:“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这走路也隐藏着数学知识。知道了一步的长度,就可以用步子测量出距离。”我先让全班学生走一走教室,算一算走教室的长各用了多少步,再用卷尺测出教室的实际距离,算出自己一步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走教室的宽,看走了几步,算出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再用卷尺实际测量。当学生看到用自己的步子量出的长度接近实际值时,兴奋地跳了起来。从生活中寻觅到数学以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如去操场上测一测一步有多长,再以这样的步子回家、来校,求得学校到家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亲身体会,反过来也是更了解生活。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示的淋漓尽致。 
  四、注意具体形象,引导积极探索 
  “数学是一种关系的发现并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因为数学是抽象的符号,加之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所以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远比我们想象的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是十分有利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可拿几个大小不等的圆,让学生用线绕圆一周,再量线长的方法量出各圆的周长,同时把圆对折量出它们的直径,并分别比较同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不管圆的大小,其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再抽象出“圆周率”,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这个本来抽象的公式具体形象化,学生便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
  五、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与众不同?(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现有三个整数,问这三个数具备什么条件时,它们的和能被3整除?(这是一道条件开放题)等等。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总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的、主动的学习知识,让学生爱学、乐学,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16/3/8 22:31:05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