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作者】 廖 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广西博白县中学 廖 虹

  曾几何时,萦绕在校园上空的琅琅书声很少听到了,年级越少,书声越少,“书声琅琅”似乎成了小学低年级的专利。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入的一个误区。每一堂语文课,总是由教师在那里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时代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写作特色等,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当今的阅读创新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读书”,把时间还给学生装,要求他们认真地读、专心地读、大声地读。在读书中去理解、去品味、去欣赏文章的含义、真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古人非常重视“读书”。下面就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记者习惯略作探讨。
  一、阅读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能力,充实精神。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读”是基础和关键,只有读得顺、读得懂,才能说得出来、写得出来。阅读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朗读和默读,而朗读的作用远远大于默读。朗读是最有效的记忆、领悟和审美途径。
  1.同时调动多种感官,使记忆深刻。朗读时,要求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一次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多次反复,便于记忆。随便拿一段文字做一个比较实验就可以发现,相对默读而言,朗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把学习和复习融合在一起了,效果自然要好得多,记忆要深刻得多。
  2.有助于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获得必经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两个阶段,只有当感性认识积累到相当数量,才会产生向理性的飞跃。学生认识的获得也应该有这样的过程。朗读是物象、节奏和旋律的直觉,是表层的个别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第一步的深化,是认识的第二步。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整体把握。
  3.有助于听、写、说能力的培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准语调、读清思路、读出情味、读顺文气、读懂句法,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的语感渐渐形成,运用语言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听、写、说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训练。
  4.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表层的直觉,是感性认识,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我们千万不要在学生朗读上吝啬时间。对于文章的形式美,学生通过朗读同样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既然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就应该来研究一下如何指导和训练学生的读。要真正搞好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第一步是要给学生提出朗读的基本要求,即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读破句;二是要自然、流畅;态度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传情达意,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的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第二步是必须讲求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读法。如结那些篇幅不长的名篇,应以诵读为主;对文字较艰涩、含义较深刻的文章,宜采用“研读+诵读”的方法;对于文字较浅显、篇幅又较长的文章,则宜采用速读法。以上几种方法,当然不是孤立地使用,宜配合使用。如用诵读法的文章,宜先用速读了解大意,再熟读成诵,对文中重要问题也可采用研读法讨论。每篇文章只须确立一个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背诵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
  朗读还要研究一定的技巧。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安排停顿,处理轻重音,调控语速,变换语调,把握感情基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的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练就的,这就需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有精读和泛读之分,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谓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地研读。把应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精读的方式主要有:1.参读。查阅有关的各种资料,把握内容和形式。2.美读。反复朗读,有声有色,恰如其分地传达感情。3.比读。所有关联的作品拿来比较,认真对照。4.议读。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活跃思想,发展求异思维。5.写读。动手翻译和改写,搞点文学习作,开展练笔活动。
  泛读,就是学生从精读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快速读一篇文章,不再需要教师指导,或指导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遗。
  阅读不仅仅在课内,更多的是课外阅读,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机补充和延伸。首先应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选择好书籍。定期开出可供阅读的书目,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阅读指南,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二是自己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自读能力一旦形成,将使人终生受益。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勤查工具书、反复思考、追踪思考、推断思考、模拟思考、多向思考、创新思考等。三是勤写读书笔记。多摘抄优美的词句、片段,多写读书心得。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有了计划的指导,可以使我们的思考条理化,并提高阅读效率。

  • 【发布时间】2016/3/22 16:22:43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