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生物探究式教学刍议

 

【作者】 何雪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物探究式教学刍议


广西博白县中学 何雪梅

  结合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有效地尝试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生物学科尝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们的教学中,虽然教师都知道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人不知不觉偏离了航向,学生的自主流于形式,教学仍是满堂灌,“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凡是学生容易出错处,一律或事先警告,或带领学生绕道而行,惟恐摔着,尽心教授,可仍事倍功半。“三令五申”、“苦口婆心”之所以难以奏效,究其原因是它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建构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差异很大: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偶像不同,欣赏水平不同、基础不同。在教师眼里,可能存在文化成绩上的困难学生,为此往往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学生则可能失去学习的宽松环境,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位学生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他们都有成为精品良玉的时机,教师要“成为慧眼的伯乐”,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尽力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就是主持人。教师或是激趣,或是点拨,或是指导,而不必长篇大论、大包大揽,要把思考、讨论、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以培养富有创新性的人才。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生物学科尝试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
  1、生物新教材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教材在结构设计上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生物课把“探究”作为一条组织内容的思路,有些内容介绍前人是如何探究的;有些内容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基础上探究等等。尤其是教材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活动”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另外,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舍弃了“繁、难、偏、旧”的部分,也为实践探究腾出了时空。
  2.开放式的生物课程、信息技术的利用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依托。探究式教学需要大量的资料,而开放的课程允许我们走出去。现代信息技术更能跨越时空为我所用,尤其是网络资源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促成探究式教学的“万事俱备”。
  3.新的教学评价理念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保障。过去的生物评价重结果、重定量,造成学生“贝多芬(背多分)”、高分低能;现如今,生物评价同时重过程、重定性,学生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同样为自己“挣分”,造成参与探究的自觉、能动,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养成了品德;也常使许多“考低分”的淘气学生在探究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发言时语出惊人,赢得师生的阵阵喝彩,进而形成“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的回路良性循环。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绝佳的“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过程,这在大力倡导新的评价机制的今天,大有用武之地。
  三、生物学科尝试探究式教学例谈
  新一轮的课改提出了探究性实验,打破了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点,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通过探究性实验,可验证理论,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对现有实验进行拓展,或者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真正做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材料的创新。
  在探究性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材料,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在“制作动物细胞模型”中,其材料的准备让我为之叫好:将包装食品的塑料盒加工一下就是细胞壁;保鲜膜既可当细胞壁,又可当细胞膜,里面装上溶液就是一个不错的液泡;有的同学将橘子瓤想象成液泡放入了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门:绿豆、有颜色的塑料颗粒、红枣、花生、葡萄等都被学生用上了。
  2.设计的创新
  在“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实验中,因凡士林不易涂均匀,学生就用植物油代替,这样既有着同样的效果,又给清洗工作带来方便;用针在胶带纸上划不出满意的格子,还不如用细的水笔在透明塑料纸上划好后贴在载玻片上。这些想法有的是受教师的启发,有的完全是学生的杰作,而这些不拘泥于课本的设计,提高了探究实验的成功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步骤的创新。
  在探究实验中,不一定采取统一的模式来进行实验操作,对同一个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设计操作过程,结果是殊途同归,这样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它摈弃了过去“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实验教学的弊端,注重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强化学生的灵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触角越来越丰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越具效果。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将鼠妇放在有光无光的交界处一段时间后,鼠妇大多跑到暗处了。如果重复这个实验,需将鼠妇重新放;因而有的学生就想出,将盒子上的遮光板移一下,行不行?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创新,它避免了在实验中对鼠妇的过多刺激,又节约了时间,如果这样做鼠妇还是跑到阴暗处,还有什么能比它更有说服力呢?
  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我们现在所学的许多内容都是先有实验结论,几年或几十年后才有日臻完美的理论,这就要求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动手,勇于实践,不怕失败。教师在上课时应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题”,“刨根问底”、“不因循守旧”“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想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鼓励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干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发布时间】2016/3/22 16:23:41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