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双语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作者】 巴依尔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提高双语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新疆温泉县初级中学 巴依尔

 

  双语教育业更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要求送子女到双语学校、双语班学习的少数民族家长越来越多,双语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一种社会现象。本学期,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突出交流、合作探究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但由于新疆南疆地区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少数民族,因为没有较好的语言环境,所以推行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双语教学质量提高较慢,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难以出成效的课程,学生由于母语的水平较低,加之在思考问题时还是用汉语进行,回答问题语句的排列,句子的语法顺序等还是按照汉语的习惯,造成双语班学生用母语写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影响了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因此有效提高双语班学生的写能力,已成为双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双语班学生的语文写能力呢?结合双语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用蒙语写,说,听,理解时出现用汉语思考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阅读汉语书籍多,母语看得书籍少,不能开阔眼界,还局限在汉语的思维定势中。要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用母语思考问题,首要任务是在学好语文课本书上的知识外,阅读大量母语书籍。要使少数民族学生自觉的阅读母语书籍,爱读母语书籍,大量阅读母语书籍,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二、培养阅读能力重在课堂,对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全面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学好元音,辅音等。这对学生学习母语有工具性作用,可帮助学生查字典、用电脑,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母语的关键是元音、辅音的掌握及拼写的要求,语文课本的设计比较重视这些方面,语文教师要掌握好,运用好。其次是识字,要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完成学生的识字教学任务,要把母语字的造字法、用字法、书写知识及一词多义等情况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是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在年级,在讲课时适当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有可能的话,要讲清汉语语法和蒙语语法的区别。学生打好了基础,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四、兴趣是做好一项工作的动力,学生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兴趣有先天性就有的,有经过某项事件对自己有特别深刻印象而引起的,也有经过有意识的培养而产生的。当然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
  双语教学不是只让学生光学汉语,而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好汉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民汉兼通的人才。那种一说双语教学就只强调加强汉语教学,放弃本民族语言学习的做法违背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无论那个年级,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开设本民族的语文,并要做到要求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既要精通本民族语言,也要精通汉语,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
  在借用蒙语言或者使用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点,要注意蒙语言的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区别。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了几年的汉语,还难以纠正汉语言的语法习惯,还使用倒装句,列如:把“吃饭”说成“饭吃”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主要是语言习惯问题,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克服这种现象,正确运用蒙语语法遣词造句,不能把两种语言的语法混淆。
  双语现象是指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语言的社会现象。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双语现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地认识这一社会现象,恰当地解决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对于改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繁荣民族经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少数民族双语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各民族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搞好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发布时间】2016/3/22 16:24:56
  • 【点击频次】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