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创新

 

【作者】 彭 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创新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十九公里小学 彭 蓉

 

  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如固定不变的座次,整齐划一的坐姿,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学习方式等。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保持自主乐观的学习情绪。  
  课堂上,为了维护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制定了“严格”的坐姿和机械的问答学习方式。像这样凝固的学习空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  
  其一,多设计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环节。如《待人接物有礼貌》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从中懂得待人处事要文明,要有礼貌。  
  其二,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聪明”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  
  其三,改进发言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间“配角”与“主角”的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服务者。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地位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教学《尊敬老人》这一课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难或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一个同学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做晚辈的要孝敬老人,可我的妈妈总和奶奶吵架,有时我替奶奶说几句话,妈妈就骂我,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让妈妈也尊重奶奶?”这是一个紧密结合实际的问题,教师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启发同学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多举例、多体验,也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好方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多举例,可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让学生多与教材中的道德人物进行位置、处境和心理上的换位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的意义及价值?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学习,并让学生进入情境,畅所欲言,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减少垃圾污染》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看了《减少垃圾污染》这一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或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请你们互相诉说。这种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纷纷提出问题:(1)我们每天要扔掉的垃圾有哪些?(2)这些垃圾对环境有什么影响?(3)环境与人类生存有什么关系?(4)环境污染给整个人类和动、植物带来哪些危害?(5)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垃圾污染?……这样,学生既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参与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发讨论,提高认识   
  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种见解,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的讨论中统一认识。   
  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观点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如教学《打造节水型社会》时,在学生已明白应该节约用水后,引导学生分析:“自来水是怎么来的?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看书了解)?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知道节约用水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2、引导学生对模糊观点进行讨论分析,消除模糊的认识。在学习《要勇敢不胆小》时,学生往往认为勇敢就是胆子大,什么都敢做。为了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人认为从高高的墙上往下跳就是勇敢。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怎样的行为才是勇敢的行为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交流,使他们分清鲁莽行为与真正勇敢行为的区别。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临别感言》一课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明理、感恩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给同学、老师写临别赠言时,并不是简单停留在课文中三言两语和一幅插图上,而是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分别时的动人场景和画面。此时,同学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的想象既生动又感人。通过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同时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组织竞赛,培养主体能力   
  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应从小抓起,培养竞争意识。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强烈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关心、体谅他人,如何运用正确的道德观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如教学《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课题时,教师可先简述:同学们的父母工作非常辛苦,还要为你们穿衣、叠被、洗衣、做饭等,时时刻刻要照顾你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你自己能做的事呢?对于这些事我们该怎么做?再进行“生活小能手”的竞赛。用这样的竞赛,既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挖掘有利于教学的内在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16/3/24 16:40:22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