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四个有效”策略

 

【作者】 文良杰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四个有效”策略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实验中学 文良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县目前也在尝试“生本教育”理念,进行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教改试验。为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从备课、授课、提问、倾听四个方面探讨一下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有效备课
  新教材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知识编排体系,因此,我们的有效备课都应围绕这一主题,并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对于生物实验,新课程标准在确定技能培养方面,考虑更多的是这些技能对于学生成为普通公民具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再强调专业的动植物的解剖技能,不再强调专业的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能,而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是我们进行有效备课首先要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
  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对此显得不知所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标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三维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对应该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该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2、 有效备课要求把握好学生的学情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我常常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如:为什么种树要选阴天或者傍晚,而且还要带土栽培?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施肥过多会“烧苗”?为什么施肥前要松土?为什么冷水田、烂泥田会低产量?这些契合孩子们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现代社会中,孩子们在信息渠道中对于生物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除了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外,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并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更在于其求知的热情。
  3、 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基础知识的精华。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来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的备课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该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有效授课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方法一是创设情境。如在讲解子房的各个组成部分发育成为果实的相应组成部分时,我让他们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问学生这描述了什么?把花生果实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感受果实与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让他们想象花生的发育过程。这样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课堂。
  2、 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会在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学生一下,这部分是重难点。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就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的进行中和结束时也要不断强化学习的重难点。
  3、 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够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的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难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做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4、 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
  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的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该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
  大众性提问能够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以立即活跃。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引导调节问题的难易程度。
  2、 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先让学生看一段话“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
  然后教师提问:“植物和动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对吗?”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对!”
  教师再设疑:雄蜂的个体发育特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时直接产生新的个体,个体发育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
  3、 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
  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是,我们的课堂又遭遇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常常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虽然在形式上看,学生有参与到课堂中,但本质上教师的角色没有变化,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 有效倾听
  1、 有效倾听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教师在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传统的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提问后马上就叫学生回答,而且当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或者回答错误的时候,老师马上打断,叫另一个学生回答,甚至老师自己代为回答,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没有机会说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会意识到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以至于后面没有去听别人的叙述。也许,这种做法老师不是有意的,但的确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 有效倾听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过程中察言观色,以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与需求,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细心的引导。
  3、 有效倾听要求教师要作出回应
  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有回应,比如对对方说的问题点头示意或者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还要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情况,这样自然而然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小肠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这一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此外,激励性反馈还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成功的体验,这也是生物教学加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
  有效的教学是每个教师都在追求的目标,但现实中大量存在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我们必须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不断的改进。本文是笔者针对自己的生物课堂的“四个有效”策略的思考,写出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6/3/24 16:41:02
  • 【点击频次】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