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过渡与衔接
浅谈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过渡与衔接
贵州省六枝特区新场乡小学 刘 华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基础,更强调工具性;高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分析整理,显然更重人文性。初中的语文教学介于二者之间,就要做好充分的过渡。
我们应当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调整我们初中语文第一线任课教师的心里状态。也就是说,放下初中老师的身段,向小学老师学习他们好的方法;放下中考的心理负担,适当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放下怕麻烦的心理,一点一滴、循序渐进、慢慢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要把一切要求一步到位,都提升到中考水平。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几分理解,多几分宽容,也就更容易接受这些幼稚的学生,原谅他们的失误和笨拙,也就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当然也就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毕竟初中生的心理就是喜欢一个老师也就意味着喜欢这门课,也就意味着会在这门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就意味着他会更容易听进你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具体说来,在初一这个启示年级中,我们应当借鉴小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扶上马再送一程”,不要让他们产生太大的心理反差。如对字词等基础问题的处理,一要降难度,二要重规范,三要详指导,四要严督促。为此,一开始我们不能把字词交给学生自己处理,而是花费宝贵的上课时间,一一讲清要求,把需要分类处理的全都落实在作业本上,印发作业的规范要求和样张,帮助他们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不怕麻烦,严格检查,要求每次作业交齐,格式规范,内容正确。对于没有做到的,一一纠正。下一步再逐步教给他们自己预习、复习的方法,落实工具书在预习中的作用。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而应当在课上课下随时加以检查,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贯穿旧课的复习。另外,在课文的处理上,每课的教学目的尽量简单。有一定落实的,有潜移默化的,讲解不要太深,不要太抽象。而是重在兴趣的培养。有一些概念只是渗透,并不作硬性要求,而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第二,降低要求不是不作要求,也不是不要求提高。应当使按照计划,在三年的教学中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渐进性。初一重基础,重兴趣。初二开始强化理性的思索;初三重视抽象的总结,技能的训练。逐步提高,稳步提升。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长抓不懈。特别是教师们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如:常用字典、词典、计算机的习惯;养成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背诵的习惯;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修改文章的习惯。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学生如果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更重、节奏快速的学习生活。另外,也应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怎样进行文章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梳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解放学生口、脑、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则应充当好顾问的角色,抓住契机,巧为点拨,并与学生共同交流、释疑解难。
第三,考试检测,既要考察能力,也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打击面太大,要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是题目保持梯度,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拿到一定的分数,尽量减少不及格或者分数太低的现象。培养兴趣为主,锻炼能力为主,重讲评,重鼓励,评分标准不妨暂时放宽,多考一些课内的,送分送到位。
第四,利用初一学生有热情,愿意参与各种活动,渴求荣誉和认可的特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全面提升同学们的语文素质,为以后提高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素材和例子。例如阅读课、读书知识竞赛等。并且在具体的活动中提供相应的指导,推荐书目,而且可以要求家长的配合。
第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促进,补教师教学之不足。学生之间很多表达方式是我们所无法替代的,有时我们长篇大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们之间几句话就可以很好的传达。对于一些语言感受力弱,或者已经有逆反心理的同学尤其适用。经验的介绍,课堂的辩论,同学的发言,都是。不要怕浪费课堂时间,他们的那些看似幼稚的争论比我们的深刻讲解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六,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给他们以成就感,这样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长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如班刊、板报、课前演讲、作文的推荐发表和获奖,老师的大力表扬都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和保护。让他们有自信投入到更多更深入的文学时间,可以让他们稳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教学强调过程,强调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
- 【发布时间】2016/4/6 17:32:10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