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水族文化与幼儿园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刘 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水族文化与幼儿园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一幼儿园 刘 玲

 

  【摘 要】 水族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儿童是这种文化延续的最初受用者。作为传统文化载体。随着幼儿园艺术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艺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艺术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对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己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几年来,在我园课题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幼儿实施过程中,幼儿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水族每年的端节更是给老师和孩子们了解民族风情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我们合理地利用身边的水族文化资源,把本民族的艺术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深受孩子的喜爱。依托水族文化发展,把水族优秀的文化有机结合并把它带入课堂,是我长期实践和改进的一个教学目标。
  【关键词】 幼儿;水族文化;教育资源; 浓厚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越有生命力。”我们三都水族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美的意境和实例无处不在。例如水族的端节、卯节、额节、婚礼等民俗,不管从哪个角度、什么时间看到的都是一幅生动的艺术作品;水族的图案琳琅满目,另人眼花缭乱,水族人在头饰、服饰、鞋帽、家具等物品上比比皆是、大多手工制作,工艺精湛、;银器、首饰形态各异;草编、竹器、马尾绣、石雕、木雕、乐器等民族手工艺、都是极为丰富的艺术资源。
  由于现代化迅速发展使我们的水族文化逐渐的消失,特别是水族的水书。学校教育是增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手段,水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学校是发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实践,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探讨促进水族地区水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把水族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为幼儿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作用?。利用这些资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效果较好。那么怎样让本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让幼儿能够快乐地学习水族文化,这是我们幼儿园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在开展园级课题中我们把水族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着了认真的研究。
  一、利用水族文化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教材有选择地搜集有水族特色的实物,课堂上相互描述水族喜庆节日情节、收集民族物件,让幼儿掌握艺术的定义、结构、绘画构图、色彩、创作灵感等诸方面的问题将变得轻松自然。幼儿孩子学习兴趣提高了。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习方法。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生活典型场。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运用水族语言的表达和水族风情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使他们受到感染,从而情绪饱满。自觉地去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来创建不同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美术的欲望,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引发自发性的探讨学。美术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更适合于开展情境教学,.而且适当运用水族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我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特点,努力营造校园艺术环境,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色,加大宣传,激发学习兴趣和广泛的参与度,营造一个学习民族艺术的氛围。同时可以利用文化展示基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水族各种文化特色运用到美术习作中去。引导孩子学讲一讲水族文化和水土人情,参与各民族文化。而情境教学则?这样,教学就非常方便有效了,只要孩子注意和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水族文化就传承下去。例如:在幼儿园橱窗内展出幼稚、简单的儿童画,观察、构思、绘制出的反映本地民族文化的作品时、让孩子们投来赞许的目光,对自己身边的水族文化引起关注,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这样一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孩子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水族人文资源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端节、卯节、婚礼等……这些节日是水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留下的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是水族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和感情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过端绘画大鱼,唱水歌等自主参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被幼儿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让他们从小了解本民族文化,培养积极的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水族文化资源,选择适合幼儿、对幼儿发 展具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并对其加于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体现园本课程生活化,凸显办园特色,同时也是提升幼儿教师课程资源开发 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中,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我们三都县水族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民族文化都有一些粗浅、表面的理解,所以我们教师注意到传承水族文化从娃娃抓起。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去引导和带动孩子进一步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从两个方面做的:1、运用水族的不同季节不同的《纹路花样画》、《我喜欢水书》、《我的马尾绣》等主题来绘画。2、大班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刺绣、水族服饰等实物、结合了民族的文化、列举和讲述一些传说和故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认识理解它们。这一事物为何叫这个名字?为何专在某个节日中出现和使用?又为何做成这种形状?等等问题都会使学生看待问题的状态得以升华。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水族文化资源拓展孩子创作空间
  丰富的水族文化资源和秀丽的山区景色是弥补学习道具的来源,也是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孩子们各自的生活环境更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我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利用大自然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身边在各种资源。例如:水书、竹编玩具、把树叶拼贴画、根雕、木雕刻和水族马尾绣等引入到课堂上来,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训练和对不同事物的接触,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孩子的美术创作空间。?水书是水族先祖所创制,独具一格,有着巨大社会功能而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被水族人民世代辗转传承。?因此,要立足本职、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挖掘优秀的水族文化资源,更多地把他们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使更多的孩子接触它、学习它。从这些资源中汲取养分,从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和艺术创作的成就感;通过两者结合,使学校艺术教育得到升华,孩子学习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同时彰显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使富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得以在校园中延续和发展。水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这些水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关系,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接受的内容。民俗习惯,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背景下,水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积极开发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水族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我们对于幼儿教育的研究现在只是刚刚起步,如何走下去?如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适合幼儿的园本课程,,将是我们下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不断的探索尝试,及时总结经验,趋向更加完善,为幼儿园的课程添上绚丽的色彩。

 

  • 【发布时间】2016/5/4 22:30:00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