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心理指导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作者】 许 栋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心理指导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四小学 许 栋

 

  【摘 要】 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体育教学

  一、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载体之一,应针对小学阶段所安排的体育锻炼内容,创设积极愉快的体育学习情境,针对不同的体育锻炼的内容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学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室外进行的,在体育课上学生活动范围和活动环境相对宽广,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就包含统一的集体活动、分散的小群体活动以及单独的个人练习,这就为师生、生生以及人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和谐接触和交往奠定了基础。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对此认识不够,师对生居高临下,生与生探讨交流甚少,人与环境及器材和谐方面的因素等等,针对这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象,本人认为体育教学应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首先师生在人格上平等,他们的关系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相互尊重各自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其次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引导学生使之能够学会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方法。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与环境和谐融洽相处,保护和珍惜环境。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后,各方面的交流多了,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上气氛活跃,教、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学练效果处于最优化,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二、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心理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培育
  小学中好动的孩子非常多,在运动中孩子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因此,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体育课,对培养、发展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特殊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健康心理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各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课程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心理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培育。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拨、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集体主义精神,不骄不馁、奋勇拼搏、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等良好心理素质的的绝佳致力点,它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
  三、积极鼓励学生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干扰性,教材的难易性和组织教法的多变性,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无不影响着体育教学。以往在追求表面上的效率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方面出现了忽视学生参与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能很快地掌握运动动作,把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上得乏味和生硬。
  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1、通过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哪一种练习方法比较好,先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解决不同环节的不同问题。学生根据出现的问题,自主选择练习场地及练习方 法,对自己的选择、练习、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成绩,品尝自主练习带来成功的乐趣,增加自信心。同时练习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2、照顾个别,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 通常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心理脆弱、失调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往往是,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争胜心,或因极度自尊而导致自卑。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多 给他们一份关爱,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首先让他 感觉到老师、同学都特别关心他们,喜欢他们,时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送上 一个真诚的微笑。其次,在练习中,对他们不露声色地降低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给予表扬。3、在课后多找孩子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表现出正常状态。在班上选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同学与他们结成手拉手朋友,使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感到温暖。总之良好的氛围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适宜的方法可以逐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
  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把握住基本的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练习。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去准备、去领做;放松活动、游戏活动也是这样;及时总结,肯定和表扬富有创意的行为表现,学生觉得新鲜有趣、跃跃欲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引领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比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提高社会生活技能,做学习的主人。
  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体验成功的快乐
  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就拒绝了成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动作的优劣、会与不会、表现如何都要展现在师生面前,个体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队列练习中,学生出错时,不能让学生出列“示范”,让他们当众出丑,无形中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某个学生练习动作失败时,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笔者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某些教学内容由于技术动作复杂而难以掌握,尤其是体操项目需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定的身体素质,有一部分的学生往往完不成动作,这就需要分层次教学,降低器械或练习的难度、要求等方法,让那些能力有限、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成动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注意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就能达到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体育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个体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运用体育的手段和功能培养完满的人格,构建人与世界全面、丰富的意义关系,引导个体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是社会的组成分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开发、利用一定的社会生活资源和条件,不断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需要,展示生命的力量,实现自我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是规律生活、坚强意志、健全人格、创造性地生存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课堂。
  参考文献:
  [1]孟绍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3(3)
  [3]匡调元.人类体质学[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6/5/4 22:32:29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