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李名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新村小学 李名东

 

  【摘 要】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学生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得到培养。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目前,我们玉林市的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但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答案是不一定,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为此,我在多年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想问、敢问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那也不尽然。学生天性好奇,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提出来。分析其中原因:①因为学生自身有着许多的心理顾虑。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等等。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能批评,而应鼓励、启发其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时,也应对其做出鼓励并讲明原因。如我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老师,硬币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四方的?”这问题本身与所学内容无关,但我马上就表扬了他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像他一样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也就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为了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或不敢在大庭广众下提问的学生,可叫他们在课后再向老师提。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渐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创设趣味激励情境,让学生会问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兴趣能使人对问题专心致志,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它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如在讲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前,我让学生出数考老师,无论学生出多大的数,我都能一口说出此数能被几整除,就这样,学生的兴趣高涨,一个比一个说的数大,我都能一一说对,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便告诉学生:只要你们用心学,你们这节课就能掌握这个本领,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学习新知识。
  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牢牢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例如,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互化”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一份特殊的礼物——“?”号,请大家带着它去自学例题,在感到困难的关键地方打上一个问号,再提出来。结果有学生提出:在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中,为什么要用“通常”二字,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数?如果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可以吗?这样通过有趣的情境的创设,学生经过自学思考提出的问题都是自己最需要的。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善于提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从好问到会问到善问是一个逐步前行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训练,适时点拨。
  (一)提供“问”的示范。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要问得有价值。
  提问要“准”、“活”、“精”。要做到“真正”有疑而问,对认真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提问,而对一些查阅资料也未能解决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另外,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并启发其他学生思考解答。
  (三)教师要适时启发、点拨。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但学生在表述上往往不够准确。此时,教师应恰当地引导、点拨,指导学生把握住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学生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却似懂非懂时,教师的启发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积极引导,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于课堂教学,为促进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服务。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问题较感兴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年生日了?……小王今年8岁了,可他却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为什么?”有关生日问题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现实而且感兴趣的,学生听了定会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对于类似的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肯定迫切地想解决,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得到培养。

 

  • 【发布时间】2016/5/4 22:33:29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