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西北藏族城镇地区小学教师语言艺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价值取向

 

【作者】 马丽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西北藏族城镇地区小学教师语言艺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及价值取向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学 马丽萍

 

  【摘 要】 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谈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
  【关键词】 藏族地区;教师;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教师,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人际交住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有水平的教师不一定是会讲课的教师,我们经常能够遇到一些老师,他们或在学术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或很有做题的技巧,但是一旦到了课堂,他们的授课却有些类似“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学生总是无法接收老师想要传递出的知识。由此可见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必须予以不断的强化。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教师的语言艺术运用的恰到好处,学生便犹如在炎炎夏日饮用了一杯冰水,心旷神怡;犹如在寒冷冬日感受到温暖阳光,陶醉其中。因此,语言对于教师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能帮助我们建立和谐和稳定的师生关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理应把语言艺术当做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来进行修炼,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1、激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平时听课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是一种享受,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因风趣巧妙的语言引来的会心笑声,那深情处的感人抒怀,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百家讲坛》的火热和易中天的成名,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语言的艺术。它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听者。
  对学生来说,有艺术的教学语言能让他们处于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境界里,从而激发求学的欲望,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生情。
  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是语言,而教师富有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世界里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恰当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意。
  学生的心灵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增知。
  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让他们自己探索,主动总结,深入剖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真学习,这样获得知识才是真知识。
  4、模范。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1)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其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在于会想。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的水平。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2)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暗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
  (3)影响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育家马卡连柯主张教师应有美的语言表达,他说:“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使孩子们在我们的话里感到我们的意志,感到我们的修养,感觉到我们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则强调指出美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他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即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 【发布时间】2016/5/4 23:18:02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