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的指导

 

【作者】 王 莉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的指导


新疆博州精河县茫乡小学 王 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技能。其中听、说、读是吸收,而写是产出,是创造,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然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却在作文教学中困难重重。其常见的困惑有,作文课上不少学生觉得没有材料写,有的感到有材料写不出来。其内因或许是“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语言积累”,外因则是教师指导不得法。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呢? 
  一、多读,胸中有物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信息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相对于城市而言,乡镇信息闭塞,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接触的信息面窄,接受的信息量少。其次,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单一。学生基本上不能接受学校以外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占有量少,导致学生无法将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更谈不上从中得出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这导致学生作文空话、套话多,取材陈旧。第三,社会实践少,由于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农村孩子基本没有春游、没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由于家庭情况,很多学生也没有条件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需要一定的语言沉淀。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写出影响深远的作品,与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那么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实情向课内延伸阅读。在读物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并选用分组合作的办法,把认为好的文章在毎周举行的朗读或诵读课上展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适时开展 “新闻广角”“我当小记者”“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读书笔记”(或剪报)和“好词好句积累卡”,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疑问等记在本上,把读到的好段落、好词句制成卡片,择机交流巩固。  
  二、会说,文思泉涌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课内给出固定的时间让他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也在每周作文课上可以和写作文穿插着组织讲故事比赛,由学生评出“故事大王”。
  作文评改后,请获优秀等次的同学谈自己的思路、经验,然后其他学生从“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等方面品评,师生对话穿插其中,使之借鉴同龄人习作的立意构思、方法技巧等。
  三、勤写,笔下生花
  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格式,如记叙类文体、议论类文体、说明类文体、日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文章写作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作过程包括写前准备、艺术构思、执笔行文、润色定稿。让学生掌握作文互批和自批的方法,使学生在纠正别人和自己错误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进行完善。也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同时也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
  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作文方法,提高作文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给学生再多的“鱼”还有吃完的时候。如果教给他们打“鱼”的方法,他们随时就有新鲜的“鱼”可吃了。只要掌握写作文的基本方法、学会艺术构思等,学生还会为“怎样写”而发愁吗?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才能找到写作的灵感,写出真情实感。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生活中积累素材。春天来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放风筝、捉蝌蚪,并找来蚕种让学生饲养,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渐渐地,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孰视无睹了。他们会感受种植养殖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风雨雷电、日落月出的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至于“写什么”不就手到擒来了。所以,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作文的“假、大、空、套”的现状。
  四、及时肯定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习作语言生动形象,感情自然真挚,结构安排合理的,都可一一表扬,或通过班级板报、学校宣传窗展示,甚至向各级报刊推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实践环节,体验创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愉悦、渴望的心理状态,重视基本功训练,从积累词句、观察生活入手,自如的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逐步写成优美的语段乃至生动的文章。

  • 【发布时间】2016/5/25 16:53:22
  • 【点击频次】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