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英语课堂实施问题情境教学
浅谈如何在英语课堂实施问题情境教学
广西陆川县珊罗镇初级中学 郭奎英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自然语言环境,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开放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学得亲切、容易、感觉学了有用。
【关键词】 英语课堂;问题情境;教学
以下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即教师把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习知识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导向。整个学习过程是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是指人的情绪、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及其所形成氛围的具体体现。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情境,给学生一个主题学习的“宏观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提供知识背景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教师通过提问、现场操练、评讲练习或作业等帮助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或经验等,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某种意义联系,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此外,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在调动旧知识的过程中感到知识的匮乏,从而引发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需要和认知动机。例如:学习《The Necklace》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比如拿出两条外表一模一样但却是不同材料做成的Necklace,然后让学生观察并用英语讲述他们的不同。当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肯定要用到以前所学的单词和语法,从而巩固了所谓的旧知识,但有可能会碰到有很好的观点却不会表达的情况,而这需要他们学了这几课的新单词或句法等才能实现,于是这就出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文化背景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社会性、时代性等特征,总而言之是有其存在的独特的文化背景。比如在学习《Caught between Two Cultures》这篇课文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看一段经典的视频片断,通过其中所润含的浓厚的文化美感,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其情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下铺垫,提高学习效率。
(3)提供情感背景
长时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易使学生产生沉闷感、压抑感,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缓、产生消极被动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建立一种开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传授知识或接受信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成功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讲解《The Necklace》一课时,可以先组织学生5人一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自导自演,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在进行分组预演表演后,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语言奖、最佳创意奖等。这整个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积极地运用语言,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确定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确定的问题情境要求包含以下四个要素:第一,问题的核心成分必须是新的、未知的且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即要从学习内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出发;第二,问题的设计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范围,要达到诱导学生质疑,启发思维的功能。第三,问题必须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即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不足,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愿望;第四,问题的设计和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通过思考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另外,学生认真观察、理解问题情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自主提出情境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并呈现给学生以提醒其重视。
三、自主学习,解决具体问题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收集信息: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2)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问题:在提出基本问题后,学生在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原有知识的不足,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就再次强化了学习动机。通过初步探索后,学生会对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设置一些新的问题分支,提出解决基本问题的具体问题或局部问题。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解决基本问题所需的具体问题清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至关重要,教师此时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3)获取、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局部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学习资料和工具,引导学生在学习资料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及利用工具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一个个地解决局部问题。
(4)不断迁移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在情境化与非情境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学习要能够脱离这一特定的情境,向其他情境迁移。因为,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会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四、问题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情境创设要真实、开放、贴近生活 对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真实,尽量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有关的、和现实生活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只有真实才富有感染力,才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认识和意义的建构。情境的创设还要有吸引力,开放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此外,情境的创设还不能脱离学习主题内容,否则任何情境都没有存在意义了。(2)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结构水平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尽量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水平,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和多样化的设计,从而努力使不同能力的学生相应地获得成功。(3)问题的提出要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同时要求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等,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之,教师应该不断地帮助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努力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指责其所犯的错误。当取得成绩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表扬,使他们信心倍增。当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此时,一个鼓励的眼光,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课堂内,对问题的处理还要掌握一个“度”,以实际的教学需要为准,不能一概而论。
- 【发布时间】2016/5/25 16:54:44
- 【点击频次】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