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苏 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陕桥街道新河小学 苏 霞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是多么重要。只要充分挖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读中品,体味文中的语言美
  1.在读中品味语言的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语调铿锵,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的音乐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桂林山水》中写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教学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体会修辞中的形象,展开充分的想象,学生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天然美景。
  2.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的结构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学生光靠朗读还难以受到美的教育,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推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这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又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预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这类句子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二、读中比,认识文中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1.在读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了许多高大感人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知这些人物形象,题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得共鸣,那么,只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课文主要通过对烈火中的邱少云高大形象及人物心理的描写,赞扬了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学生读着这一段感人肺腑的语句,也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
  2.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知道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有强烈的对比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总之,西门豹用将计就计的办法惩治了恶人,同时又用事实教育了老百姓,在不动声色中假戏真做,达到从根本破除封建迷信的目的。最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好品质。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三、读后思,想象文中的意境美
  关于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早有共识,文本作用读者,帮助读者建立形象,读者则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反作用文本,重建文本。能够重建文本意味着对美的感受能力及鉴赏力的提升,意味着审美情趣的提升。而想象是重建文本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地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散发着香气,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直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发布时间】2016/5/25 17:21:07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