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关键词】 ;
【正文】
首先,从认知发展的观点看,合作学习的任务在学生对内容的讨论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过程。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空间。一方面社会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认为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便师生、生生了解彼此的见解。师生间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使“教”的任务与“学”的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实现。
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在社会适应性能力和初步的行为调控能力。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师生、生生间的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适应性发展,还符合他们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促使学生社会化进程。教学活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彼此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创设一种团体激励的空间。合作成功以后,合作成员才能实现个人目标的情境,在合作交往中,从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现实,而超越于现实,教学要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及其社会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实践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捕捉教学良机,不断强化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注意合作学习教学程序。合作学习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合作探究,亲身实践,同中求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它的运行程序,到定期轮换选好组长及汇报员。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最后,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座位编排。学法指导的方式。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在合作活动中,小老师要虚心听取对方发言,勇于质疑、指正。学会交流和协作。“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为每个人提供宽松的空间,要专心听取小组成果汇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合作”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允许争论,并留充足的时间,从训练一—模仿——掌握方法——到形成习惯。如: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先找等量关系,再小组交流,列等量关系式。师要借机灌输数学思路与生活实际的发展顺序亦相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及时梳理学生解题思路,多方争执,激发学习兴趣,为枯燥的新知识传授增添了生机,使课堂焕发了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研讨、适时调整角色。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合作探究,不仅指生与生,更重要的是师与生。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角色的转换,与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参与学习活动,能随时了解学生原始思路和朴实的想法,经常要求一题多解,从多角度去思考,多中求捷。如:学生在解答“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任务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按课本上分析的方法应解为1200÷(1200×40%÷3)=7.5(天)。这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诸如下问题:“还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彻∞件衬衫能不能用整体‘l’代替”“能否换个角度来解答?”(如比例或方程)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在合作研讨的基础上终于想出了用A.1÷(40%÷3)=7.5(天);B⒈x=40%:3;C.3÷40%等多种方法来解,其中用“3÷40%”来解最为简捷。
总之,“合作学习教学”的探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远大目标,它呼唤忠诚教育事业,知识广博,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惟有此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策划能力,以及课堂中的操作和调控能力。充分展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是完善“合作学习”的关键,也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之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贵州省独山县第一小学 蒋丽霞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向前发展的。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促使人们学会合作共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汲取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小组学习活动,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为教学组织形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首先,从认知发展的观点看,合作学习的任务在学生对内容的讨论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过程。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空间。一方面社会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认为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便师生、生生了解彼此的见解。师生间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使“教”的任务与“学”的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实现。
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在社会适应性能力和初步的行为调控能力。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师生、生生间的社会交往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适应性发展,还符合他们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促使学生社会化进程。教学活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彼此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创设一种团体激励的空间。合作成功以后,合作成员才能实现个人目标的情境,在合作交往中,从中实现主客体的转换,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现实,而超越于现实,教学要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及其社会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实践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捕捉教学良机,不断强化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注意合作学习教学程序。合作学习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合作探究,亲身实践,同中求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它的运行程序,到定期轮换选好组长及汇报员。锻炼学生的胆量,树立自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最后,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座位编排。学法指导的方式。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在合作活动中,小老师要虚心听取对方发言,勇于质疑、指正。学会交流和协作。“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为每个人提供宽松的空间,要专心听取小组成果汇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合作”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允许争论,并留充足的时间,从训练一—模仿——掌握方法——到形成习惯。如: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先找等量关系,再小组交流,列等量关系式。师要借机灌输数学思路与生活实际的发展顺序亦相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及时梳理学生解题思路,多方争执,激发学习兴趣,为枯燥的新知识传授增添了生机,使课堂焕发了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共同研讨、适时调整角色。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合作探究,不仅指生与生,更重要的是师与生。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角色的转换,与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参与学习活动,能随时了解学生原始思路和朴实的想法,经常要求一题多解,从多角度去思考,多中求捷。如:学生在解答“服装厂接到生产12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任务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按课本上分析的方法应解为1200÷(1200×40%÷3)=7.5(天)。这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诸如下问题:“还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彻∞件衬衫能不能用整体‘l’代替”“能否换个角度来解答?”(如比例或方程)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在合作研讨的基础上终于想出了用A.1÷(40%÷3)=7.5(天);B⒈x=40%:3;C.3÷40%等多种方法来解,其中用“3÷40%”来解最为简捷。
总之,“合作学习教学”的探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远大目标,它呼唤忠诚教育事业,知识广博,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惟有此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策划能力,以及课堂中的操作和调控能力。充分展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是完善“合作学习”的关键,也是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之果。
- 【发布时间】2016/6/7 20:12:09
- 【点击频次】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