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科学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孙维刚 李 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科学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平邑县经济开发区石崮完小 孙维刚
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南昌乐完小 李 娟

 

  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时代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敏捷,判断最准确、主意最巧妙的智人。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创新就是在知识领域里敢于质疑。打破常规,大胆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新的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儿童才有探究问题的愿望,才会努力通过时间去揭开事物神圣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最可宝贵的创造性心理品德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好奇心成为进取的动力,而不要让学生探究的愿望在萌芽状态下泯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好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一顿。陶行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这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都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的更强的好奇心。如《水的浮力》一课的导入,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一起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激起了学生对科学发明创造的兴趣,产生想弄明白的想法。
  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尽量使学习的内容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非常好奇的,每当接触到具体形象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去接触它,了解它。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紧紧抓信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富有趣味,使学生乐于接受,应抓“趣点”扣“特征”,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熏陶情感。
  二、鼓励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思源于疑。通过问,解决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萌发创新的欲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一要热情鼓励学生多问什么,在科学教材中,给学生以无穷诱惑,让学生刨根问底;例如:在教学《燃烧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先将燃烧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上,过一会儿燃烧的蜡烛熄灭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说自己的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物体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燃烧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会熄灭?……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参与提问,哪怕学生提出了很简单甚至是可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然后围绕学生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并说出猜想的简单依据。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最后,根据学生的设计,确定最终验证方案,实验一:把一只干燥的玻璃杯罩在火苗上,观察杯壁上的现象。实验二:把杯子擦干,将石灰水倒进杯子,晃一晃倒出,再罩在蜡烛上观察。学生在不断猜想、验证、探究中学习提高。二是善于引导学生多问,科学课上,不单单教几个定义,知道几个现象,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无论知识性的,还是探究性的,对于渴求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有无数个为什么,教师可以从表象到内容,逐一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请教,或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究出自己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事物探究的激情。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小学科学教材上,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僵硬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转,课堂始终是教材到教材,视野狭窄,活动场地狭小,缺乏时代活水的教学思路;此外,我们还要从浅层的内容剖析中解脱出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以课文为范例,教会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统统由教师包办,应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者,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我们应当构建大科学教育观,从狭小的课堂中走出来,构建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学科间融会的教育体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科学天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科学能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会,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尽情翱翔。
  四、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自信心是聪明的儿童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具有创造能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自信,而自卑则会扼杀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努力营造民主氛围。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二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捕捉学生的敏感区。实践证明:学习最大的乐趣在于经过努力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生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排除他们学习的种种心理障碍,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三是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感到我能行,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不随波逐流,敢想别人未曾想,说别人未曾说。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学会放松自己的方法,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争。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利,不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做《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实验时,根据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实验,首先变模拟实验为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人人设计通电线圈,然后进行自由组合,进行集体实验。让学生回忆上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启迪学生思维活动,找出磁铁的南北极,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做一个电磁铁。这一自主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一个宽松环境,每个人都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交流设计电磁铁时,学生设计的电磁铁使用的电池数量不一样。有的学生用了一块电池,有的学生用了两块电池,有的学生用了三块电池,学生通过不同的实验很快得出了结论:“串联电池越多,电压越大,产生的磁力越大。”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下一个问题:“在电池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怎样使电磁铁的磁力变大?”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绕的线圈匝数有关”的知识。趁热打铁我马上让学生组成实验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线圈匝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学生们又七手八脚的忙碌起来了,实验中有的小组是独立完成的,有的则是两三个小组合作完成的,无论是何种方式我都进行了表扬。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设计电磁起重机的实验操作中,不仅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实验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每位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亲自实验,既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情感基础,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去探索科学、合理的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科学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幻想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学科也是主阵地。

 

  • 【发布时间】2016/6/13 16:25:28
  • 【点击频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