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立足文本探索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
【正文】
一、巧用诵读,感知文章的韵味
诵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变为动态的实感,带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感受文章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散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背读,要读出语气、重音、节奏,要读出层次变化,更要读出情感韵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章对自己心灵的温润、冲击与震撼。清华大学附中王君老师教学《老王》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课件显示文本片段: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师: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以“唉,……”开头来读这段话,介绍老王,,注意语气、语调。
生1: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我老了,没用了。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语速有点快,语调要低沉一些,这样才能表现老王无组织时内心的失落。
师:评点的真好。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2(低沉、缓慢地):唉,……
我们看到王君老师不是直接指令学生读文本内容介绍人物,而是给学生一个朗读的要求—模仿老王的口吻去读,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把静止的文字读得有情有味,学生体会到了老王失群落伍的惶恐和不幸。经过这样的诵读,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就有深度了。
二、仔细品味,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优秀散文作品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感染力,如《春》的优美清新,《背影》的朴实简洁,《端午的鸭蛋》的淡而有味,《春酒》的醇厚隽永……作者的情感就寓于语言文字中。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深入其中,反复地体会,细细地揣摩,才能把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下面是笔者在教《春酒》一文时的一段实录:
师:文中的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
生1:文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写得好。句中“靠、点、舔”三个动词十分准确,既写出了我这个小女孩活泼可爱,又表现出故乡邻里之间随和亲密、温馨融洽的关系。
生2:文中“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写得好。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个比喻十分形象。
师:我如果把“蜜蜂”换成“企鹅”或“小猪”可以吗?
生2:不可以。因为蜜蜂体现出勤劳采蜜,蜜是甜的,春酒是甜的。
生3:因为蜜蜂体型小巧,小蜜蜂十分的可爱,吃饱了挺着大肚子,童年的我“我”就像那小蜜蜂一样的可爱哦!换成企鹅、小猪就太笨拙了。
师:好。还是用蜜蜂最合适。看来比喻要恰当。……
师:文章除了叙写童年的我外,还涉及到那些人和事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结合相关词句继续品析。
生4:第6自然段,“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我从“很乐意”看出母亲的热情好客……
上述师生对话的过程,学生从品味词句中对琦君语言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借助春酒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课堂上确实占用了很多讲解的时间,看似浪费,其实不然。散文内蕴丰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语言的肌肤。“咬文嚼字”的过程是基于语文学科本位而言的,正体现了语文教师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深入解读,领会作者的真情怀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主旨,就是文章的立意。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明确而集中的。因此,散文教学不仅应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应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人、事、景、物去触摸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笔者曾听过一位名师执教《那树》一文,课堂上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还教给学生作者描绘“那树”的方法,归纳“那树”的特点,又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只这些就占用了40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只能带学生走马观花、东一碰西一撞,最终收获一地碎片,带来教学内容的浅表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单纯进行散文知识性教学,要以主问题深入推进,借此打开解读文本的通道。我在教学《那树》一文最后环节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下,遭遇这种不幸的又岂止是一棵树?那么,同学们,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你觉得引颈受戮的树还象征什么?
生1:弱势群体
生2:被亲情遗忘抛弃的老年人。
生3:旧的文化
生4:旧的东西
师出示PPT:树是物质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的。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想到当前亲情与道德的某些缺失,想到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想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我想这样的处理,是基于文本个性的,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个”到“类”,由此及彼,在更高层面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去实现文本言语内容的超越,走向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的最深处。
教学散文,教无定法。散文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诸如有效质疑法、品读比较法、读写结合法等等,只要怀着一颗在研究中成长的心,潜下心来探寻散文教学的真谛,我们的散文教学一定会一路芳香生机无限!
立足文本探索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景峰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占据着大半壁江山。所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散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散文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散文“易读难懂”“易学难工”又加之学生阅历尚浅,所以在阅读散文作品时往往浮于表面,很难真正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更难体会到散文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近年来,笔者有感于当前散文教学中日益显现的内容浅表化、方式单一化、和主题标签化等弊端,积极探索符合散文教学规律的有效途径,总结出几点不成熟的做法,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用诵读,感知文章的韵味
诵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变为动态的实感,带学生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感受文章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散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背读,要读出语气、重音、节奏,要读出层次变化,更要读出情感韵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章对自己心灵的温润、冲击与震撼。清华大学附中王君老师教学《老王》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课件显示文本片段: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师: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以“唉,……”开头来读这段话,介绍老王,,注意语气、语调。
生1: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我老了,没用了。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语速有点快,语调要低沉一些,这样才能表现老王无组织时内心的失落。
师:评点的真好。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2(低沉、缓慢地):唉,……
我们看到王君老师不是直接指令学生读文本内容介绍人物,而是给学生一个朗读的要求—模仿老王的口吻去读,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把静止的文字读得有情有味,学生体会到了老王失群落伍的惶恐和不幸。经过这样的诵读,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就有深度了。
二、仔细品味,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优秀散文作品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感染力,如《春》的优美清新,《背影》的朴实简洁,《端午的鸭蛋》的淡而有味,《春酒》的醇厚隽永……作者的情感就寓于语言文字中。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深入其中,反复地体会,细细地揣摩,才能把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下面是笔者在教《春酒》一文时的一段实录:
师:文中的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
生1:文中“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写得好。句中“靠、点、舔”三个动词十分准确,既写出了我这个小女孩活泼可爱,又表现出故乡邻里之间随和亲密、温馨融洽的关系。
生2:文中“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写得好。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个比喻十分形象。
师:我如果把“蜜蜂”换成“企鹅”或“小猪”可以吗?
生2:不可以。因为蜜蜂体现出勤劳采蜜,蜜是甜的,春酒是甜的。
生3:因为蜜蜂体型小巧,小蜜蜂十分的可爱,吃饱了挺着大肚子,童年的我“我”就像那小蜜蜂一样的可爱哦!换成企鹅、小猪就太笨拙了。
师:好。还是用蜜蜂最合适。看来比喻要恰当。……
师:文章除了叙写童年的我外,还涉及到那些人和事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结合相关词句继续品析。
生4:第6自然段,“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我从“很乐意”看出母亲的热情好客……
上述师生对话的过程,学生从品味词句中对琦君语言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借助春酒表达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课堂上确实占用了很多讲解的时间,看似浪费,其实不然。散文内蕴丰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语言的肌肤。“咬文嚼字”的过程是基于语文学科本位而言的,正体现了语文教师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深入解读,领会作者的真情怀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主旨,就是文章的立意。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明确而集中的。因此,散文教学不仅应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应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人、事、景、物去触摸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笔者曾听过一位名师执教《那树》一文,课堂上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还教给学生作者描绘“那树”的方法,归纳“那树”的特点,又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只这些就占用了40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只能带学生走马观花、东一碰西一撞,最终收获一地碎片,带来教学内容的浅表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单纯进行散文知识性教学,要以主问题深入推进,借此打开解读文本的通道。我在教学《那树》一文最后环节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下,遭遇这种不幸的又岂止是一棵树?那么,同学们,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你觉得引颈受戮的树还象征什么?
生1:弱势群体
生2:被亲情遗忘抛弃的老年人。
生3:旧的文化
生4:旧的东西
师出示PPT:树是物质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的。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想到当前亲情与道德的某些缺失,想到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想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
我想这样的处理,是基于文本个性的,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个”到“类”,由此及彼,在更高层面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去实现文本言语内容的超越,走向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的最深处。
教学散文,教无定法。散文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诸如有效质疑法、品读比较法、读写结合法等等,只要怀着一颗在研究中成长的心,潜下心来探寻散文教学的真谛,我们的散文教学一定会一路芳香生机无限!
- 【发布时间】2016/6/13 16:36:07
- 【点击频次】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