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作者】 陈伟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新疆库尔德宁镇牧业小学 陈伟科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我们需要提倡“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标;挖掘;创设;自主探究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只重视学生会了多少知识,而并没有特别关注学生是怎样获得知识的;只是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的关键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背会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探究、发现、感悟、类化、迁移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因此我们提出“体验学习”,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经历、游戏和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
  一、接近生活,感受“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都需要数学知识,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死记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概念和公式。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了生活的原型。新理念强调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性。
  1、课前“进”生活,找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操场中的那棵大柳树为我们提供了绿荫,谁会计算出它的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呢?这样学生知道树干的横截面积是个圆,则要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先要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来学习计算树干的横截面积。像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材中挖掘潜在的数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例如,四年级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的特征的比较、辨析后,抽象概括出它们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最后运用集合图进行分类。在这个知识的教学中,渗透了对比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自主探究,在课堂中经历“学”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实实在在的来自现实生活中、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事先老师说:“爸爸要给卧室铺上砖,首先必须要知道卧室的面积,你们能帮他量一量吗?”生:“能”。师说:“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用面积是一平方分米的纸片去量教室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小组量得快?”同学们开始忙起来了,可是马上有很多同学用困惑、焦虑的目光望着老师,教师忙问:“你们为什么不量呢?”同学会质疑:“教室这么大,这样量很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在这里让学生产生疑,激发“疑”思维的导火索。让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去。
  2、提供探究,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
  (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几个数让学生通过计算说出那个数能被2、3、5整除,学生回答后,教师宣布:“同学们可以任意地说出一个数,我就能判断出它能不能被2、3、5整除。不信可以当堂验证。”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一连串的数,老师迅速做出正确的答复。有的学生还默默地检验老师的答案,当确认都正确无误时,学生感到惊奇,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窍门吗?”使学生产生好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出,这时学生就会自主探索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甚至学生之间还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提供要探究的数学材料,引导学生去探究
  数学课堂的学习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新理念。如在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长方形周长等于2条长加2条宽,最后总结(长+宽)X2,而不是直接说出公式。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各显神通,充分展示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从中也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活动,在“玩”中快乐感悟数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变静态的课堂为动态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感悟到数学好玩,数学不难。学生由喜欢玩而喜欢数学,在玩中不知不觉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1、在玩中激情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游乐园”导入新课后,设计“在玩中(下转第69页)(上接第70页)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活动:
  同学们今天都带了许多好玩的玩具,现在请你们玩一玩,不过在玩的时候呢,要观察你们的玩具是怎样运动的,有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吗? 上课“玩”玩具,他们很兴奋!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玩”的时空里认真观察,积极探索,自主发现各种玩具在运动时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在不经意之中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思想奠定基础。
  2、在玩中启思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后,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周边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的、但又没有意识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无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也增强了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回归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用”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如在学习“年月日”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年历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年历好,因为学生在制作年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自己对每个内角进行拼补,得到三个角的和是一平角。这样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和与各个角的关系,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2]《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3]《小学数学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 【发布时间】2016/6/21 17:21:52
  • 【点击频次】297